作者:王永恩
【内容提要】
冯小青的故事在晚明广为传播,她不仅是以受难才女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同时是以《牡丹亭》著名读者而闻名。晚明出现了多部描写小青故事的剧作,这些作品均明显地受到了《牡丹亭》影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故意让小青形象与杜丽娘形象最大限度地重合在一起,以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小青。在情节构置上,《疗妒羹》和《风流院》都改变了小青传说的结局,而极力模仿《牡丹亭》的故事结构,努力使小青故事变得圆满,以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
【关键词】《牡丹亭》;小青;《春波影》;《疗妒羹》;《风流院》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杰出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作品的主旨是写“情”与“理”的冲突。汤显祖要以自己所肯定和歌颂的“至情”去战胜虚伪的“理”,杜丽娘正是这种“情”的化身。杜丽娘对至情的呼唤、为情而死生的离奇经历,震撼人心。故作品问世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评论家们一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吕天成在《曲品》中把《牡丹亭》列为“上上品”,他说“杜丽娘事甚奇,而着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张岱评论说:“汤海若初作《紫钗》,尚多痕迹。及作《还魂》,灵奇高妙,已到极处。”清人吴仪一认为“元曲传者无不工,而独推《西厢记》为第一;明曲有工有不工,《牡丹亭》自在无双之目矣。”诸如此类的评论,不胜枚举。
但是,也许汤显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牡丹亭》在女性读者中引起的巨大震荡,可能是远远超过男性读者的。从现存的种种资料来看,当时的评论家几乎都对《牡丹亭》进行了评论,而男性读者绝大多数都是进行了较为理性的评论,要么是阐释情与理的关系,要么是对作品的文辞、音律、才情和本色等问题进行技术性的评价。女性读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