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刘奇玉

文学的社会功能是文学价值的体现,文学作品一经产生便作用于社会生活,发挥其社会功能。当一种文学形式在特定时代,被一定的创作群体选择和运用时,它就具有了与创作群体相同的社会性,创作群体的社会人生观也通过这种形式得到了更充分的表达。戏曲在元代得以成熟和确立,又在明清两代得到发展,除了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对戏曲功能的强调以提高其文学地位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从社会性别群体来区分,男性对戏曲的社会功能的多元性,如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抒情功能等,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女性由于社会性别地位的限制和文化话语权的缺失,她们主要通过题写序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其批评视野相对较窄,但独具女性话语色彩,在古代戏曲批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学术界尚未见有专文论述。
一 “礼乐之用,莫切于传奇”:戏曲风教功能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特别重视文学的教育功能。汉代毛苌在《毛诗序》中提倡“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风教,移风俗”的诗教观,强调文学对社会、人生的重大意义的思想,在戏剧学家那里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夏庭芝(约1325—1386以后)作《青楼集,志》时,曾竭力把杂剧纳入美风教、厚人伦的轨道,“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比干剖腹》,母子如《伯瑜泣杖》、《剪发待宾》,夫妇如《杀狗劝夫》、《磨刀谏妇》,兄弟如《田真泣树》、《赵礼让肥》,朋友如《管鲍分金》、《范张鸡黍》,皆可以厚人伦,美风化”。夏庭芝在比较宋金杂剧与元杂剧的异同时,特别强调了杂剧蕴含的思想内容,具有淳厚人伦、美化风尚的作用。较早地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是文学家杨维桢(1296—1370),他在《优戏录序》中提出,“太史公为滑稽者作传,取其谈言微中,则感世道者深矣”,并引孔子语阐述其对优伶的讽谏作用的重视,“予闻仲尼论谏之义有五。始曰‘谲谏’,终日‘讽谏’;且曰‘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