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慕云先生解放前的著作《梨园外纪》久已绝版,2006年12月北京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把它整理出版,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众所周知,徐慕云先生是著名的戏曲史专家、剧评家、戏曲教育家,一生著述丰富。前几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了先生解放前的著作《中国戏剧史》,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这次《梨园外纪》的再版,让人们对徐先生的学术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正如沈达人先生的序言所言:“全书记述了若干京剧名伶的生活和艺事活动,以对表演艺术的记述和评价为主干,也传播了一些京剧的知识。”对于今天的读者,此书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位普通读者,笔者浏览此书,感到收益菲浅。但是粗粗看过此书后,感到该书的编辑、校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现记述如下,疏略之处,方家正之。
第一、书中第3页序言中提到的与金少山合作演出《捉放曹》、《空城计》、《法门寺》的演员“钱宝森”应当为“杨宝森”。众所周知,《捉放曹》、《空城计》、《法门寺》是老生和花脸的戏,金少山和钱宝森都是花脸演员,在这些剧目中如何合作演出?同页中提到“正值钱宝森倒嗓未复原”(正文第43页提到此事发生在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当时是“慧生携宝森抵沪”),从上下文看,应当是杨宝森,杨宝森是老生演员,当时正倒了嗓,能与金少山合作演出《捉放曹》、《空城计》、《法门寺》等剧,也可以与荀慧生合作生旦对角戏,钱宝森是武花脸应工,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书中正文中仅呼为“宝森”,所以序言中不加仔细核校而犯了错误。
第二、该书第50页数处提到《卖马耍锏》中的“锏”字,都错排成“剑” 字。锏是古代武术短器械,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简”。
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是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了解《卖马耍锏》这出戏的人不难看出其中的错误。
第三、该书配有许多京剧名伶、票友的照片、画像,有些照片旁边还有半文半白的文字说明。这种旧文字常见于解放前的出版物中,与书中正文也浑然一体。这些图片、文字多数出自徐慕云的的《梨园影事》(1928年出版,1933年再版)。也有一些图片不见于《梨园影事》一书,比如69页中介绍清代沈容圃所绘“同光十三绝”画像,《梨园影事》(1933年再版)就没有收录。该图的文字说明中有“京剧艺术家”的字眼,解放前的京剧评论资料是不会出现这一词汇的。当时一般呼之为“名伶”、“艺员”之类而已,“艺术家”是解放以后才用于京剧界的,所以这段文字绝对不会出于解放前的徐慕云先生之手,该书的编辑也没有明确指明。这会让今天的读者有不着边际之感。
还有该书第2页序言中提到徐慕云的《梨园外纪》中的文章是1939、5—1940、7间发表于《申报》。但是书中174页转摘自《梨园影事》(1928年初版)孙菊仙的照片时,直接引用《梨园影事》(1928年初版)的文字说明,说“今岁津门演剧筹赈,尚登台演《四进士》”,众所周知,孙菊仙卒于1931年,这与序言中提到徐慕云的《梨园外纪》中的文章是1939——1940年间发表于《申报》的说法相矛盾。按照《梨园影事》(1933年再版)记载,孙菊仙是“民十六年津门演剧筹赈,尚登台演《四进士》”,这才能不混淆视听。但是该书没有说明这些图片的由来,容易在今天的青年读者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甚至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另该书第180页中有名票周子衡的照片和简介,说“子衡以客岁卒于京中,享年九十有奇”。
徐慕云此语,来自于他本人编著的《梨园影事》一书初版(1928年),所谓“客岁”,就是1927年(在该书1933年增订版中,则明确记载为“民国十六年卒于京中”)。
这与序言中提到徐慕云的《梨园外纪》中的文章是1939——1940年间发表于《申报》的说法也相矛盾,在没有说明这些图片的由来的情形下,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
该书序言中曾经提到徐慕云先生编著的《梨园影事》一书,这部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收录有许多京剧图片,至今被许多京剧书籍辗转使用,资料价值很高。《梨园外纪》(2006年12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一书中使用的旧照片除了上面提到的名演员照片以外,包括老戏单、著名京剧演员的书画、信笺的图片也出自《梨园影事》一书。1999年吉林文史出版社据徐慕云《梨园影事》改编整理成《梨园老照片》一书出版。
以上说明该书的编辑、校对工作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建议再版时予以修订。
(摘自 《中国京剧》2009年9期)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