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戏曲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穆藕初(1876~1943)是我国著名的实业家。他出生于上海浦东,34岁时留学美国,攻读植棉、纺织和企业管理,获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先后创立植棉试验场和上海德大、厚生、郑州豫丰3爿大型纱厂,还创办了华商纱布交易所、中华劝工银行等,被沪人称为“棉纱大王”。穆藕初还是一位教育家,他捐出巨款,参与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还捐银5万两供北京大学选派罗家伦、段锡明、康白情等赴美留学。

穆藕初虽然学的是工科,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深深的眷恋,而对“百戏之祖”的昆曲更是情有独钟。他于1914年就开始接触昆曲,那时他刚从美国留学回来,他有位朋友谢绳祖是昆曲票友、苏州曲友张紫东的妹夫。通过谢绳祖,他认识了曲友冯超然、徐凌云。昆曲的高雅脱俗和艺术魅力使穆藕初渐渐入了迷。他特地请了笛师为他授曲。他听说苏州的俞粟庐昆曲唱的最好,是叶堂唱派的传人。1920年春,他专程到苏州拜谒俞粟庐,邀请他到上海教曲。俞粟庐因年事已高,让其子俞振飞赴沪教曲。那时,昆曲已经式微,苏州仅存全福班、大章班、大雅班几个班社,他们在上海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穆藕初和俞振飞常往观看,他深感“龟年老去,法曲沧夷,致将湮没如广陵散矣”。于是联合江、浙曲界名流,成立了昆剧保存社。他为俞粟庐在百代唱片公司灌录了六张半唱片,还印行了俞粟庐的《度曲一隅》曲谱。

1921年,苏州的有识之士和昆曲爱好者贝晋眉、张紫东、徐镜清等为了能让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得以传承下去,发起创办昆剧传习所,参与者还有徐凌云、吴梅、孙咏雩等约20人。他们约定每人出资100元,作为开办经费,借用苏州城北桃花坞西大营门五亩地(属轮相局善堂)的12间房屋为所址,并推举苏州道和曲社的曲友孙咏雩为所长。不久,穆藕初便加入,因经费的严重不足,他出资5万元,负担传习所所需经费。1922年2月,穆藕初又以“昆曲保存社”的名义,在上海夏令配克戏院彩串昆曲三天,为传习所筹集资金。穆藕初亲自粉墨登场,贝企中、张紫东、徐镜清、俞振飞等均参加演出。三场演出,除开支外,余额八千大洋,全部赠给传习所。

传习所的教师都是昆曲名班全福班后期的艺人,有沈月泉、沈斌泉等,并设文化课。沈月泉被称为“大先生”。原计划招生30人,第一次招了20余人,学员都是十三四岁的贫苦子弟。据倪传钺先生回忆,当时学员一律住宿,膳食由传习所提供。业务课上午二小时走台步,练武功,二小时学文化,写字。下午四小时念曲文,拍曲子,吹笛子。学员先学基础戏,第二年按行当(小生、老旦、小旦等)分开学,待学员肚子里有了几十出戏之后,再开始排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穆藕初对传习所的教学极其关心,他主张招生扩大为50名,并提出传习所要开文化课,老师不能打骂学生。后来传习所请了傅子衡、周铸九来教古文、书法,讲解剧本,孙卓人教英语和算术课,增聘少林派拳师邢福海教武术,聘蔡菊生为笛师。

学员进所的第二年,穆藕初请了上海曲友、语文教师王慕喆为学员取艺名。为了体现传习所薪火相传的宗旨,学员艺名中间都有一个“传”字,而第三字则是按行当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偏旁。小生行用“玉”字偏旁,以示玉树临风,如顾传玠、周传瑛、沈传琪;旦行用“草”字头,以示花草芬芳,如沈传芷、朱传茗、方传芸等;老生、外、末、净行用“金”字偏旁,以示黄钟大吕,如郑传鉴、倪传钺等;付、丑行,用“水”字偏旁,以示口若悬河,如王传淞、华传浩、姚传湄等。除了中途退学的之外,当时取有“传”字艺名的学员有37位。

传习所原规定学戏三年,帮演二年,五年满师。满师之前,学员们曾多次举行实习演出,为了增加学员的实践机会,穆藕初与传习所所长、教师商量,筹划让学员到上海登台演出。1922年2月,传习所全体学员首次到上海大富贵酒家堂会演唱。1924年1月,他们到上海徐园(即徐凌云的双清别墅)小剧场作出科演出,他们的演出很受行家和观众的欢迎。同年5月,传习所到上海笑舞台公演,上海《申报》4月11日就刊出消息,并有所评论。传习所的学员演出后,颇多好评。《申报》连续发表报道和评论,5月25日《今日昆剧传习所补演日戏》说:“连日昆剧传习所表演成绩,曲友加串名剧,嘉宾满座,蜚声洋溢,后至者一无容膝之地,或抱向隅而归等等。”此后,传习所经常到徐园演出,有一次梅兰芳也参加了演出,他们还在徐园排演了全本《连环记》。1926年,传字辈学员满师,在满师前,应邀到上海新世界游乐场演出,每天日夜两场,每场3小时左右。由于天天要换戏,需要大量的剧目,学员们只能边演边学,拼命多学。沈月泉、陆寿卿等老师给学员们继续教戏、补戏。通过几年的学习和演出实践,传字辈的演员逐渐成长起来,在昆曲表演方面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在新世界演出没几个月,北伐战争打响,上海不少戏院停业,1927年传字辈结束演出,回到苏州。学员们就算结业,结业时学生约48人。1927年下半年,穆藕初的纱厂相继倒闭,没有经济力量继续资助传习所,但是他对传习所非常负责,他物色到上海大东烟草公司总经理严惠予和原上海江海关监督陶希泉,由他们二位接手续办。日常事务仍由孙咏雩负责,并请俞振飞为顾问。他们随即组班成立“新乐府”,由沪上曲家张某良、俞振飞等人组织维昆公司,斥资2万元改建上海广西路的笑舞台,其全称为“笑舞台新乐府昆戏院”。“传字辈”艺人40余人为该班主要演员,这是沪上自全福班停锣后,重新出现的专业昆曲班社。新乐府开幕演出1927年12月13日于笑舞台举行。演出戏目有《狮吼记》、《长生殿》、《对刀步战》、《诱叔别兄》、《牡丹亭》等。1928年4月起,新乐府又游演于上海青年会、新世界、大世界及苏州青年会等处。

1931年,新乐府内部发生纠纷,一是艺人们不满领班严惠予、陶希泉的中间剥削和捧角作风以及包银差别太大;另一原因是顾传玠离班的风波。新乐府于1931年6月散班。

新乐府解体后,传字辈的骨干演员们自力更生,施传镇、张传芳、周传瑛、倪传钺、郑传鉴等11人发起,在苏州组织起合股合作的“共和班”性质的戏班。开始在苏州演出,但因观众不多而难以立足。不久重返上海,进大世界演出,著名文人孙玉声依唐李商隐“众仙同日咏霓裳”诗句,为戏班取名“仙霓社”。由郑传鉴、倪传钺主持社务,顾传澜值戏码。仙霓社还吸收了“小传字辈”的一批演员以及原全福班老生范荣生、原鸿福班老艺人汪双全等。最多时,社员有30余人。仙霓社除了演出传统折子戏外,还努力排演新戏,如《一捧雪》、《描金凤》等,扩大了剧目,并在艺术上有所改革。其时,传字辈演员已进入艺术成熟的阶段,但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前夕,社会动荡,戏曲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仙霓社在上海大世界、小世界、大千世界等处相继演出,仍难以长期立足。后又辗转于苏州、昆山、无锡、宜兴、南京及杭嘉湖一带。由于时局动荡,所到之处皆观众寥落。1937年抗战爆发,战火燃至上海,仙霓社在小东门福安游艺场演出时,忽遭日寇飞机轰炸,戏箱全部化为灰烬。虽然他们困兽犹斗,咬牙挣扎,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仙霓社即告散尽。仙霓社的成员和其他传字辈的演员流落各处。

抗战时期,穆藕初在重庆担任农本局局长,虽然公务繁忙,但仍不忘昆曲,闲暇与曲友一起拍曲、唱曲,还成立了重庆曲社。1941年,原传习所学员倪传钺也到了重庆,穆藕初得知后,雪中送炭,给他在农本局安排了工作。

苏州昆剧传习所是在昆曲艺术处于衰落颓败的情况下创办的,它的创办抢救和继承了一大批昆曲的传统剧目和昆曲的表演技艺,直接发挥了扶危继绝的作用。连同它的后续效应,对昆曲艺术的抢救、保存、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穆藕初其功非小。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