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戏曲演员,基本上都是“个体演员”。以京剧为例,从最早的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开始,到梅、程、荀、尚“四大名旦”,都是属于“单干”。他们或自组剧团,或以“个体户”的身分参加“民营企业”的剧团工作。直到建国以后,从“民办公助”,一直到全部国营,所有演员,国家全部都包养下来。这虽然解决了戏曲工作者的生活问题,可以衣食无虞。但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却又带来了“吃大锅饭”的弊端。使整个戏曲事业缺乏了艺术竞争能力,没有生气,每况愈下。这就给繁荣戏曲事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危机四伏,亟待振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各种民营企业与“个体户”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如今,文化体制的改革已经紧锣密鼓的正在开展之中。估计,戏曲界的“个体演员”,也将会突破体制的束搏,不断出现。
戏曲的魅力,主要依靠“角儿”的精湛技艺来吸引观众。当年的“个体演员”,艺术学成以后,根据个人的实力,四处流动,自由搭班,通过激烈的艺术竞争,优胜劣汰,有的成为名角,有的一落千丈。这就会激励人们苦练绝招,出奇制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想振兴戏曲,就有必要建立这种具有风险意识的竞争机制。
另外,在各地还有必要配备一批“基本演员”。这在过去,称为“班底”。当时,一般的戏曲剧场,都养有一批“班底”演员。从二、三路的“硬里子”,到武行、龙套及一般演员,配套齐全。这样,只要邀请几位著名演员前来领衔演出,便能开锣。而这种组织形式,就可以改变目前这种“大而全”的剧团体制。每逢演出,从主角到龙套,从乐队到厨师,浩浩荡荡,开支浩大。往往演出以后,连旅费都挣不回来。真所谓“大演大赔,小演小赔,不演不赔”。将来,如果有了大量的“个体演员”与“基本演员”,那就可以改变目前的剧团状况,摸索出一条戏曲改革的成功之路。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