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地位日益提高,戏曲也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近几年,戏曲教育逐渐走进中小学,掀起了一阵青少年、儿童学戏曲的热潮。

现在我们打开电视,经常能看到一些孩子的戏曲表演。铿锵脆亮的唱腔、灵活专注的眼神、标准到位的把式、穿着合身的小戏服,让观看节目的大人们啧啧不已,连声赞叹。不仅在电视上,孩子们精彩的戏曲表演还不时出现在剧场里,成为一些演出活动的重头戏。看着孩子们有模有样的表演,笔者感到戏曲艺术后继有人,备感欣慰。

可是欣慰之余,细听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唱出的唱词,笔者不免又有些担心,因为笔者发现,孩子们表演的大多数戏曲作品只适合成人演唱,不太适合童稚未脱的他们。

比如,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高亢地唱道:“誓把那南霸天北霸天,一切反动派统统埋葬。”配合那努力做出的凌厉的姿态,实在让笔者怀疑他是否真正懂得什么是“反动派”,为什么要把他们“统统埋葬”。再如,一群六七岁大的小女孩围站于舞台中央,奶声奶气地合唱一首经典地方戏曲,其声甜美,模样也十分可爱,但笔者依然担心。虽然孩子们演唱的这首戏曲作品被誉为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但其内容是描写少女怀春的,其中有大量描绘怀春少女复杂心理活动的歌词唱段。笔者很难想象,这群稚气未泯的小朋友怎么能理解和想象其字词含意,并用肢体语言把它演绎得活灵活现呢?此外,笔者还看到,有一些表现老母教子、夫妻情深之类的戏曲作品,也直接拿来让孩子们演唱。

对于笔者的怀疑和担心,有一些人笑称是自寻烦恼,他们认为,对于戏曲,孩子们本来就接触得少,现在就得让他们多听、多看、多模仿。孩子们思想单纯,学得又快,根本不必担心他们懂不懂、能否理解,先学会再说。

笔者对此观点不能认同。艺术作品可谓是情感作品,艺术教育也就是情感教育。如果对一部艺术作品,人们在情感上不能理解,何谈喜欢呢?不喜欢连接受都不愿意,又怎么会去认真学呢?大人们都不愿意欺骗自己的情感,纯洁的孩子们就更不能强迫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要从孩子抓起,但不能“硬”传,不然,会适得其反。

据笔者了解,很多青少年、儿童在学校学习了戏曲,但他们表示不是很喜欢。因为很多戏曲曲目离他们的生活很远,不理解在唱什么,即使学了,也只当应付差事。所以,笔者认为,戏曲经典唱段是要学习,但是必须要负责任地挑选符合孩子们心理年龄的曲目来传习。我们不能总用“过去的”“离我们太远”来作为戏曲不被现在的孩子接受和喜爱的理由。为什么《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历史悠久”的儿童歌曲直到现在还在传唱,受到好几代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就是因为这些歌曲的内容符合青少年、儿童的审美心理和需求。

另外,我们的艺术家是否应该创作一些适合孩子们演唱、与时俱进的戏曲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孩子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有兴趣情感上就会需要,有需要才能学好、唱好、传承好,如此,戏曲艺术根本不必担心会被时间淘汰掉。这就如同衣服旧了,人们会更换新样式,但不会从此再不穿衣服,而换成树叶。

所以,那些适合成人的戏曲作品就让大人们去唱吧,孩子们还是等等,先唱些“可爱的”戏曲作品吧。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