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京剧近年来遭遇了各种挑战和困境,遇到了以前的“梨园圈”从未遇到的问题。然而,通过京剧优秀青年研究生班和“空中剧院”等载体,我们使京剧这种古老的“文化遗产”逐步重新焕发了青春。必须承认,如果想要使京剧“进一步繁荣昌盛”,就必须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必要的嫁接。如《泸水彝山》和《北风紧》这样的新编剧目就融合了传统艺术和现代理念,成为京剧创新和嫁接的典范。

创新是京剧的生命,但是创新不等于大制作。大制作的特点是场面务求大,人物务求多,情节务求奇,服装务求靓,加上超强的声色光电的“舞台科技”。如京剧《赤壁》里的万箭齐发等场面,形成了颜色缤纷和眼花缭乱的“视觉冲击效果”。只不过“冲击”的是京剧的传统美学核心——古典意境美。京剧讲求虚拟性和夸张性,场景不宜于用纯粹逼真的布景,即“舞台方寸地,咫尺见天涯”。如荀派名剧《拾玉镯》“轰鸡”的场面,没有“农家院”也没有真鸡,却没有影响美感。

同样,嫁接使京剧充满时代感,但是嫁接也不是异质嫁接。比如,为了瞄准凭空设想出来的“20年后的市场”,大搞“西方的文艺审美通式”和“三下锅或两下锅”,形成了“不中不西或者亦中亦西”的混合京剧艺术。其实,植物学的嫁接(graft)要求接穗和砧木必须有亲缘关系,否则“不能共容”。京剧《赤壁》里三个画面分割就是嫁接电影艺术的叠印镜头,却不符合京剧画面分割的条件——空间上必要、画面上关联。而谭派名剧《打鱼杀家》中萧恩县衙挨打和女儿江边苦等的画面分割,就符合剧情需要和这两个条件。

其实,京剧剧目改编整理包括三种模式:擦拭灰尘(小改动)、伤筋动骨(大改动)、脱胎换骨(近乎新创),其核心都是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继承京剧的精髓。很多老戏迷看了新编《赤壁》都觉得没有遵循上述模式,找不到传统京剧的感觉,把京剧改得像电影和话剧。

现以1959年改编的京剧《赤壁之战》为例说明。该剧是国庆10周年的献礼剧目,改编获得了极大成功,周恩来认为“是一座加工提高传统剧目新的里程碑”。原有的精华部分都是尽量保留,同时进行了改动、补充和丰富。这次改编继承了京剧的美学规律:一是旋律美,改编时声腔的经典都有保留和创新,如“壮别”中周瑜和黄盖的对唱,“魂透骸外,气贯满台”;二是写意美,草船借箭一折,通过虚拟写意的程式化表演,再现了夜色江景、军营对垒、统帅风貌等构成的历史美景;三是舞姿美,群英会的舞剑、华容道的逃跑、美髯公的雄姿等都呈现了京剧的形态美。

这些美学要素和改编理念在新编《赤壁》里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实在可惜。其实,与其急功近利地花费巨资去“创新”和“嫁接”那种速成的新戏,不如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整理加工那些基础不错的传统戏,如芙蓉草的《胭脂虎》、杨小楼的《五人义》、大武生戏《状元印》都是濒临失传的名戏。可见我们的戏改之路还很艰巨漫长。

(摘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