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亮的锣鼓点、优美的身段、精妙留香的唱词、色彩艳丽的服饰,在那尺方戏台上,胡琴咿呀响起,檀板一打,好戏开场……不久前,荟萃了18个京剧流派的两场演唱会让京城戏迷们大饱眼福,大叫过瘾。同时,不禁让人们感受到“市场就是标尺”,在这把标尺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文化需求。谁抓住了这种需求,满足了这种期盼,谁就能够华丽转身。
京剧迎来触底反弹
京剧可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在其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降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品剧目和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但是,当文化进入多元化时代之后,作为国粹艺术的京剧,受到直接的冲击。
当昔日的国粹仅仅成为中国文化的某种象征,当学习京剧的外国人甚至比中国人自己还多,当中国的青年人都是通过“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beijing
o-pe-ra”这样的流行歌曲认识中国京剧……京剧艺术向何处去,一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焦点话题。
所谓“京剧”,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曾解释说:“京剧不是指北京剧或京都剧,京是指都市,所以,京剧实乃都市剧。” 因此,什么都在探索中,也就什么都有可能。
从2008年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所带动的京剧热,到近两年梅兰芳大剧院的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