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好一阵子的德云社“复出”后,宣布与旗下演职人员重新签约,表明了企业化管理的决心。在北京,类似的民营相声社团有30多家,近千名相声演员每晚在茶楼、小剧场表演,但演员们能够和所在团体签下一纸长期合同的不足两成。相声剧社究竟能否实现企业化管理?相声该寻求怎样的长久健康发展之路?
从家族化管理到演员签约制
“何云伟、李菁出走就是出于合同不规范,此举造成他们与德云社的两败俱伤。”咚咚锵中华戏曲网创办人孙觉非表示。“文艺团体的企业化管理是一个大趋势。对企业人才的管理方式,一是签订演出合同,同时也不能把演员限制得太死,保证其流动性、灵活性,如每周六来剧团演出,其他时间由演员自由安排,演员可同时参与其他单位的演出;二是上保险,这个可以参照其他企业的做法,社会在发展,企业管理要与时俱进。”北京“相声群乐园”创办人、青年相声演员王笑天说。
这次郭德纲承认将要加强对德云社的管理。他表示,德云社的成员是签约制,但是在师徒关系下,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合约中的约束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和松散。郭德纲说,德云社已经由家族化管理晋升为企业化管理,他表示,德云社已经开始海选新演员,老演员和新加入者都将签订规范化合同。
“我徒弟都是于谦的干儿子;徐德亮、张德武是张文顺的徒弟;高峰是张文顺的干儿子;张文顺给我捧哏这么多年,李菁、高峰也是跟我多年的师兄弟;李菁的徒弟又是我干儿子。”郭德纲在德云社这样一环套一环的人际关系,采取的则是带有中国传统戏班色彩的家族式管理,从前,郭德纲认为对于相声这门传统民间艺术而言,这是一种很科学的管理方法。
如今,德云社与旗下100多名演员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合同期限、劳动报酬、工作纪律及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以前我们也有合同,但一直没有认真执行,以后必须严格按照公司管理制度来。”郭德纲说。
据郭德纲、于谦、岳云鹏等人介绍,重签合同后的德云社与演员的关系,类似于经纪公司和艺人。合同中明文规定,以后一切演出、上电视节目、接受采访,均须由德云社演出部或相关领导把关,任何人私接外活将受到停演处罚。“我们演一场给演员300到500元,天天演的话每个月都能上万,还给上三险一金。”郭德纲说。
退出德云社
源于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1995年,德云社的前身“北京相声大会”成立,仅有的3个成员开始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演出。一年多后,才有相声演员邢文昭以及毕业自北大中文系的徐德亮等陆续加入。
2003年,演出队伍达到十几个人,并且从那年开始改在天桥乐茶园演出,更名为“德云社”,打出的旗号是“让相声回归剧场”、做“真正的相声”。
2004年10月,运营了一年半的天桥乐剧场,售票窗口终于挂上了“客满”。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相声艺术走入低谷,许多相声演员去影视界淘金。而郭德纲的“时尚”感染了都市年轻人。他以非主流、“非著名相声演员”自居,把自己放在低位,说的段子与当代生活接轨,嘻笑怒骂,撞开了一扇“有点意思”的门。
2006年春晚期间,凤凰卫视专访郭德纲,而后,就像滚雪球似的,郭德纲的名气在纸媒和网媒上漫及开来。2008年,郭德纲以年收入1570万元排名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第19位,据报道,其座驾已换成价值43万元的克莱斯勒300C和130多万元的奥迪Q7。而徐德亮公诸于众的离开理由是“收入太低,以至于买不起电视机”。今年8月6日,德云社再曝出走事件,何云伟和李菁与德云社脱离干系之日,正是德云社遭遇建社以来最大危机之时。
何云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退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因为德云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从今年初到现在,他几乎没有参加过德云社的演出,即便网上公布的节目单中有他俩,实际上也是偶尔为之。“可以说,这些年我是碍于师徒情谊参与德云社的演出,实际没有劳务关系,他们也没给我上‘三险’”,何云伟表示,“我和李菁一商量,退出是早晚的事情,那就这么办吧”。
三险一金如同“天方夜谭”
而据记者了解,三险一金等社会福利保障对大部分相声演员来说更是如同“天方夜谭”。大多数相声演员没有任何劳动合同保障,而演员与社团有劳动合同关系的一般为两种,一种是演出合同,另一种是正式劳动合同,其中也仅有德云社和嘻哈包袱铺为演员缴纳三险一金。
嘻哈包袱铺掌门人高晓攀告诉记者,他将麾下70多位演员分为了三个层级:第一级是学员,没有合同;第二级是普通演员,签订演出合同;第三级是以尤宪超为代表的34位演员,签订带有三险一金等福利保障的劳动合同。
不过,由于绝大部分相声社团每周仅有1到2场固定演出,谁叫座谁才能上,有能力的演员可以保证场次,也才能得到长期演出合同。相声演员王宁为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门票平均30元,就算全坐满了收入3000元,给演员付完演出费后所剩无几,每月房租基本就是倒贴。类似情况的相声团体占有九成,因此和演员签正式合同、缴纳三险一金等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声是商品
电视台是广告部 剧场是商店
德云社的前身是“北京相声大会”,现在已经被注册成为文化演艺公司,而法人就是郭德纲,“之前文化团体这一块归文化局管,后来被推到了工商局,于是我们成立了公司”。“有的演员是拿月工资的,有的是用每场的酬劳计付的。至于其他的活动,如主持、节目表演,有的是德云社给他们安排的,有的是他们自己在外面接的,如果是外接的就与德云社无关了。”郭德纲说。随着德云社的走红,有些演员也开始频繁在社会上出席各种活动及演出,甚至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做节目主持人,有些也已是“小腕”。
郭德纲一直主张相声一定要回归剧场,目前德云社已经有3家剧场,最近在北京大观园里又一家新剧场开业。“陆续还会开新剧场,关键是人得够。开10家、20家需要有人管理,盲目地开这种连锁店就会砸牌子。”郭德纲胸有成竹地说。尽管郭德纲不太主张到电视台演出,但他表示:“我现在还主张这一点,相声是商品,电视台是广告部门,剧场是我们的商店。不上电视谁知道你是谁,但电视不是万能的,可没有电视谁知道你是谁。”
相声也可以多元化经营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除了说相声,还开起饭馆和服装店,最新产业乃是郭家菜和德云华服,名头也渐向“郭董事长”进军。同时他也未放慢向影视界“渗透”的速度,电影《三笑之才子佳人》(以下简称《三笑》)就是他担任导演和主演的第一部作品。
对于德云社的发展模式成功与否的提问,郭德纲笑言,如果不成功就不会有那么多媒体来关注,他认为,德云社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包括有的演员觉得彼此之间有隔阂感。“但是这不妨碍演出。我们把外人都当自己人。”郭德纲说。德云社走到今天已经十年了,而对于下一个十年,郭德纲的想法依然是坚持稳中求胜。
除了说相声,郭德纲还准备投资拍摄电视剧。“目前已经有剧本,至于投资金额还需要等看完剧本后才能算出来。更多是因为演员的演出费用,拍戏本身没有多少钱,机器、场景、服装都是固定的。”拍戏,或许算得上是德云社的多元化经营。
继2009年7月份郭德纲建外SOHO华服店开张之后,2009年12月6日郭德纲经营的德云社分馆在三里屯正式开业,“新据点”属于
“吃、穿、乐”一站式服务的中高档消费场所,内设郭家菜、德云华服和德云社剧场,显然,德云社正在从相声小馆子逐渐向集团化发展。有人说,郭德纲也许是要借鉴电影院的经营模式,探索一条中国相声的发展之路吧。“压根儿没想过这个问题。”郭德纲坦率地说,“相声和电影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德云社有影视公司,投资影视剧需要服装,拍完戏后的服装还可以回收再利用,因此开服装店是顺理成章的事。三里屯分馆前面餐饮、后面华服、楼上是剧场,三位一体,这是一种良性的发展状态。现在想到德云社听相声要提前一个月买票,所以不存在要靠别的什么带动相声的问题”。
(摘自 《北京商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