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舅与他的儿女们》,是上海滑稽界的同仁们精心打造的优秀电视系列剧。贴近现实,风趣幽默。自从播出以后,一直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但是,自东方台的“欢笑剧场”重播以后,剧中人物全都改说了“普通话”。或许,这可以让北方的观众听得懂了,扩大了这部剧的受众面。但是,我们这些爱看滑稽的观众,看了以后,总觉得味同嚼蜡,不伦不类,失去了滑稽的趣味,始终“欢笑”不起来。
方言,本是上海滑稽的一大特色,是赖以赢得观众的“法宝”。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各种地方的方言混杂在一起,常常会造成种种曲解与误会,非常滑稽与可笑。而有些地方方言,有其自身的印记与特色。经过滑稽演员的渲染、夸张,噱头很多,十分可乐。另外,各地的地方方言,差异极大,有些很难掌握。滑稽演员要潜心苦学,运用自如,也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基本功夫。那些优秀的滑稽演员,都具备这种善说各地方言的深厚功力,从而博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赞赏。像《拉黄包车》、《七十二家房客》、《调查户口》、《宁波音乐家》等,无不都是依靠擅说各地方言取胜?尤其是在《十三个人搓麻将》这个节目中,一个演员要同时模仿宁波、绍兴、苏州、山东、常熟、丹阳、广东、扬州、无锡、崇明、常州等十三种地方方言,一口气不断变化,交错讲来。从缓到急,从慢到快,不但妙趣横生,而且充分显示了演员的深厚功力与杰出才能。如果说,这些节目都改成了普通话,那么,肯定是干巴巴的,令人索然无味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都要强求一致,“放之四海而皆准”,那就不是“百花齐放”了。方言,本是滑稽的“灵魂”,是它的最大的亮点与特色。不能因为有些人听不懂,就将方言改成普通话。没有了方言的造噱功能,它就会丢失自身生命力。这就好比各地的地方戏曲,要是都用京白来演唱,那还会有什么自身的特色呢?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