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4年,温州城区‘福禄林游艺场’老板徐子卿邀请绍兴女班‘龙凤高升舞台’来温演出,越剧在温州的第一次清丽亮相使众多观众大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解放后,一些越剧班社开始稳定下来。“1950年,著名越剧演员王湘芝在温州创办湘芝舞台,红伶黄湘娟、陈彩娟、沈香娟、金丽娟济济一堂,形成温州“四娟一芝”头牌越剧演员阵容,与上海的越剧“十姐妹”遥相呼应”(摘自《百年越剧在温州》温州日报潘秀慧/文)。1951年温州越剧团宣告成立。温州越剧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这里我们通常所指的“温州越剧”往往是指温州的越剧团或者是指越剧在温州而言。而笔者现在提出的是“温州越剧”这个概念,是指越剧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否存在着区别于其他越剧艺术院团,具有鲜明的艺术表演风格、特征的艺术表演形式。换言之,越剧在温州这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中,有否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这个概念的提出,也许值得探讨和商榷。但是,笔者曾请教过一位从事多年戏曲理论研究的师长,说:如果要谈“温州越剧”的艺术特征,那么,最贴切的比如就是京剧中的“海派京剧”。
“海派京剧,“海”指上海,是同京派相对而言。指以上海为代表的其他各地京剧艺人。主要特点是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注重做功,勇于革新创造、吸收新鲜事物。
“温州越剧”从她的历史事实来看,曾经出现了一大批注重人物刻画、戏曲本体表演特征相结合的主创人员,如张明、翁焕新、王灵南、李珍珍导演,徐开祥、吴尚义、周瑞民等作曲,王凤兴、谢德楠、王大辉等舞美设计。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大批以表演见长的著名艺术家,如:唱做俱佳至今无人望其项背的英俊小生王湘芝;至今浙南的越剧老观众中还流传着“黄湘娟的抖”的悲旦黄湘娟;以擅长刻画人物的老生李香琴;个性突出、江南著名女花脸周鹏奎;扮相俊美,功底扎实,善于博采众长的小生王凤鸣;表演声情并茂的小生汤丽芳;文武兼备、擅长塑造人物的浙南悲旦李珍珍;戏路宽广、表演自然风趣的小花脸张亚蓉等等。还有,众多以塑造生动艺术形象、注重戏曲做功的特色的剧目,如《叶香盗印》《蛟龙扇》《灰阑记》《啼笑姻缘》《荆钗记》《白兔记》《秦香莲》《泪洒相思地》等(人员、剧目还不完整,有待更正)。另外,近几年,创排的剧目中正在尝试在剧本、音乐、唱腔、念白、舞美方面反映、吸收、融入温州地方艺术元素和地方特征。比如《荆钗记》序幕中的瓯剧唱腔,主题音乐中的《叮叮哆》温州民歌元素,《宦门浪子》中的温州话念白元素,主题曲温州鼓词音乐元素等等。
因此,笔者认为温州越剧团五十多年的创作演出过程中,无论从创作思想和剧目风格样式,还是从艺术表演风格和形式等方面来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当然,现在也许尚不能完全称之为“温州越剧”,但是,假如今后能把不自觉的行为化为自觉的行动,随着温州越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区别于其他越剧院团的具有浓郁地方特征和表演风格的艺术样式也许就应运而生并传承、光大了呢?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