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文化部在北京隆重表彰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获奖剧目,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创作演出的河北梆子《钟馗》榜上有名。以国家名义设立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尚属首次,18部优秀保留剧目,在全国25个省(市、区)申报的351部参评剧目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
此次评奖将演出400场以上作为参评剧目的必要条件之一,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硬性标准。在这个数字里,包蕴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它记录了剧目创作演出的全部历史,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甚至还包蕴了艺术与生活、传统与现代、“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可以说,细品这18部获奖剧目,每一部都是对这一系列重要文艺理论问题的上佳答案。
河北梆子《钟馗》初创于1984年,由方辰编剧,朱广渊导演,裴艳玲领衔主演。25年来《钟馗》久演不衰。其足迹遍布河北、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曾一次赴台湾、两次赴新加坡、六次赴香港,并曾赴日本演出28场,所到之处,深受欢迎。1993年,由裴艳玲领衔主演的戏曲艺术片《钟馗》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及“飞天奖”等殊荣。继裴艳玲之后,青年演员吴桂云接替该剧领衔主演,2002年荣获“全国地方戏精品折子戏暨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2003年参加文华奖颁奖晚会演出和“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展演”,2004年赴香港演出《钟馗》折子戏片断,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2年至2003年度初选剧目,2007年赴澳门参加迎国庆演出活动,参加文化部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演出活动,并在北京政协礼堂为中央领导演出。
河北梆子《钟馗》为代表的18部优秀保留剧目的实践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深的思想内涵。在民间,在明杂剧、清传奇中,钟馗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已经获得了民族文化品格的认证。河北梆子《钟馗》的创作,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感情,突出命运意识和故事性思维,大写钟馗穷书志达、才学傲人、秉性耿介、嫉恶如仇、兼爱天下的人物性格,生动地表现了民族文化心理中的社会理想、人格向度和艺术价值。剧目将生活表象中的“美”与“丑”上升为美学层面的美丑观,通过美学转换,一个被迫害为狰狞面目的钟馗成为观众心中除暴安良的捉鬼大神,钟馗的丑貌也由此成为超越历史、超越人神关系的审美组成部分。由此,《钟馗》具有了极大的创作空间,它的艺术触角从人寰延伸到鬼域和神界,承载了中华几千年鬼神文化的审美理想和现实追求,让广大观众自由安置既具有民族性又个人化的艺术情感。
精湛的艺术形式。所谓精湛的艺术形式,是指戏剧这一综合艺术形式所展现的形式美。每一部优秀剧目,都是精湛艺术的结晶,同时也是艺术饱含精神,精神显现艺术,二者互为表里、高度统一的典范。《钟馗》的创作亦如是。
河北梆子《钟馗》承袭中国戏曲的艺术精神,遵循戏曲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创作规律,充分运用戏曲艺术的假定性、虚拟性、程式化手法,体现出地道的戏曲艺术风格。剧目的动与静、虚与实、唱念做打、生旦净丑巧妙铺排,尽显在规定情景中。《钟馗》第5场“行路”是全剧中的经典场次,也是该剧创作二十几年来演出最多的一折。该场写钟馗舍生取义、命毙金殿,被上天封为捉鬼大神后,为促成小妹与友人杜平的婚事,率众小鬼星夜返乡的行程及其心路历程。全场以舞炫武,绝技迭出,女武生钟馗与众小鬼的须功、腿功、扇子功以及“高”“飘”的跟头功,尽展戏曲武功精华。该场仅设置了钟馗在行路间的8句唱词,表现出钟馗对人间情与景的赞美和眷恋。嫁妹的喜悦又使钟馗搔首弄姿,憨态可掬,为全剧悲怆的基调添加了一抹喜剧气氛。两代钟馗的扮演者,裴艳玲和吴桂云是两代著名河北梆子女武生,而《钟馗》的表演前半部是武生,后半部是武花脸,人物塑造手段丰富,她们相继成功地塑造了钟馗的角色,钟馗角色也成就了她们的艺术。
艺术反映生活。18部获奖优秀保留剧目,尽管题材体裁各殊,但它们无一不是较好的解决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只有代表了生活本质,才能成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才能够实现历史的超越,并最终得以保留下来。
《钟馗》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戏剧追求“全面创新”的时代,剧目繁多,思潮纷呈。1985年,《钟馗》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有人回忆说:“《钟馗》当年去首都演出,并没做太多的打算,没想到在工人俱乐部首演一发而不可收,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原计划在京演出5场,结果竟整整连演了28天。每场演出结束时谢幕总是达五六次之多。演出的成功收获了大量的名家评论,其中有黄宗江《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美哉奇丑——看河北梆子〈钟馗〉》;冯牧《人民日报》的《重视人才和振兴戏曲——看裴艳玲演出有感》等多篇文章。一时间,形成了‘满城争说梆子腔’的热烈局面。”《钟馗》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对“生活”的狭隘理解,将一切现实的、历史的生活内容包容其中,提取生活的本质,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
坚持剧目创作的人民性。《钟馗》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以启发,18部优秀保留剧目也集体说明了一个问题:要坚持剧目创作的人民性。党为我们指明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因为有了人民,心中装着人民,文艺创作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鲜活的灵魂。我们不难从优秀文艺作品中看到人民的血脉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剧目的人民性体现在人民对艺术审美的方方面面。那些一味玩艺术、逐奖项、要政绩等只为满足一己私欲的行为,都会为人民鄙弃、被历史所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保留剧目是对文艺作品的人民性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