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的枫桥,那是一片秀美而神奇的土地。我作为家住枫桥的一名评弹演员,最让我自豪的是:枫桥出了一位优秀的评弹表演艺术家徐丽仙。每当清丽委婉的“丽调”在书台上响起时,枫桥人的心里便涌起深深的缅怀之情。
徐丽仙出身在枫桥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当她还是孩子时,父母因养不活她,忍痛送给当时评弹界一个恶霸当养女,从此她颠沛流离,卖唱度日,生活中受尽虐待。幸亏百万雄师过大江,这才彻底改变了徐丽仙的命运,作恶多端的养父被镇压了。
在她25岁那年,徐丽仙参加了上海人民评弹团。她先后参加了《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李香香》《白毛女》等曲目的演出,充分展示和发挥了自己的唱腔特色,并得以日趋完善。在她演唱《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天昏昏,夜沉沉”,其曲调悠长低回,婉转清丽,哀怨缠绵,重于感情的表达与抒发,被听众公认为“丽调”。
1956年,上海市曲艺会演,徐丽仙把“丽调”发展到一个开朗、明快、刚劲的新阶段,一曲《新木兰辞》,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委婉,唱出了花木兰的勇敢乐观、跃马横枪的轩昂气宇。之后,徐丽仙又不断探索,谱写了开篇《六十年代第一春》《全靠党的好领导》《社员都是向阳花》《饮马乌江河》等令人注目的节目。在评弹界广泛传唱,成为评弹艺术之经典。在第三次全国文化大会上,她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她把兴奋之情倾注在开篇《见到了毛主席》的创作和演唱之中,使“丽调”不断迈向新的境界。
“丽调”的形成和发展,是徐丽仙老师刻苦的进取和辛勤劳动所结的硕果。陈云同志给予她很高的评价:“徐丽仙在评弹曲调发展中有一定地位。”虚心好学,博彩众长,精雕细刻,融会贯通,正因徐丽仙老师评弹唱腔艺术不断突破,获得升华的关键所在。她不仅吸收了“蒋(月泉)调”的韵味、“琴(朱雪琴)调”的气势,还将京韵大鼓、梆子、沪剧、川剧、豫剧、黄梅调的音乐元素,取长补短,化为己有,使“丽调”独树一帜。
粉碎“四人帮”后,徐丽仙虽年过半百,但激情奔涌,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打击突然袭来,她患了癌症,而且是舌底癌。但是她没有被癌症击倒,一边治病,一边在病中谱新的曲调,为《怀念敬爱的周总理》作曲,为叶帅的诗《八十书怀》作曲。她克服了剧烈的病痛,以坚强的毅力完成了任务,她说:“我活一天,就要作一天的曲!”实在令人感动。
扣弦而唱,弦欢不绝。徐丽仙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那情韵绕梁的“丽调”,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她激励着我们这一代评弹演员,将古老而幽美的评弹艺术传承创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