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京剧》课授课教师 姜可瑜/撰稿
山东大学文学2010级学生 王琛/整理
(一)京剧的未来和希望在青年,举办全国性的京剧大中院校的学员电视大赛,这对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振兴京剧艺术迎接京剧艺术复苏,意义重大。对此举措应该提到京剧艺术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
(二)这次大赛,有10个省市的16所院校291名学员参加。通过初赛、复赛、决赛的激烈拼搏,最后有约五分之一的选手参加决赛。现场实况由中央电视台直接展示于国内外千千万万的观众面前,并且组委会准备每四年举办一次。这无疑对全国戏曲院校的京剧教学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人性化的举措——是比赛也是服务。我们看到大赛组委会对所有参赛的选手,无论是初赛、复赛、决赛,以及金、银、铜奖的得主,都给予了相当的荣誉和奖励,这无疑给广大戏曲院校的莘莘学子一种鼓舞和激励。而专家和嘉宾们的发言中也满载着他们师尊般的爱心,呵护和温暖着这些年轻的后生们,引导他们为京剧事业而奋斗不息。
(四)感谢学校的老师们勤于挖掘和匠心独运,此次大赛出现了使我们耳目为之一新的濒临失传的几个剧目:一是只重念白而不重唱功的武生戏《截江夺斗》(江苏陈惠禾),二是有独特唱腔风格的高(庆奎)派代表作《逍遥津》(沈阳马填钦)三是以唱腔娇媚圆亮而在四大名旦之外独树一帜的黄(桂秋)派剧目《彩楼配》和《祭江》(上海李慧)。另外一个是也很少有人涉猎的老旦戏《洪母骂畴》(北京杨杨)
(五)参赛的学员,从中专到大学,年龄从10岁到24岁。从整体来看,大学部的学员表现得更为老练沉稳,演技也更为娴熟。但也有很多剧目,从演艺水平来看,不易区别学历之高下。如范晶晶之《穆桂英》,魏玉慧之《望儿楼》,耿蕴智之《挑滑车》,张婉婷之《扈三娘》等,均不亚于大学部的水平,可谓英雄出少年。试看京剧大师梅兰芳,他8岁学戏,11岁登台,14岁即随富连成戏班演出,十六、七岁即已蜚声梨园。又如今尚健在的梅派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秋先生(1926—),她6岁学艺,8岁登台,15岁即担任主演。
再如,京剧史上最著名的女老生“冬皇”孟小冬(1907—1977),我本人曾收藏有她在1921年录制的百代公司唱片《打鼓骂曹》。他的嗓音清醇嘹亮,其唱腔跌宕起伏,响遏行云,拔高时常出以小生腔,美妙绝伦。其快板清脆细密,令人百听不厌,至今仍无人可及。而她当时,只有14岁。
这次电视大赛,20岁以下的学员,如张少良(13岁)的《铡美案》,章乃芳(16岁)的《盗仙草》,陈惠禾的(17岁)的《截江夺斗》,以及20岁上下的闫文倩(20岁)的《谢瑶环》、李鑫艺(20岁)的《打棍出箱》、邢鹏远(23岁)的《定军山》、白杨(21岁)的《泗州城》、陈宇(21岁)之《锯大缸》等,均相当精美。这次的参赛剧目,虽然多是熟戏,但往往是在本来老戏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精雕细刻,被赋予新意,如《挑滑车》、《小商河》、《杀四门》、《天女散花》、《扈三娘》等,各校演来,各有千秋,常常呈现岀与以前老本演法不同的风采。再如《盗仙草》、《铡美案》,都是经过了重新组合,可说是新改编本。在20分钟的时限之内,在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这些精彩的演出,给我们京剧爱好者以极大的鼓舞。我感到:京剧有人才,京剧有潜力,京剧更有希望。
(六)在建国前的数十年间,在京剧的论坛上,常有“京朝派”和“海派”之争辩。建国后,不大这么讲了。但细绎起来,这南北京剧风格之不同,乃是京剧在不同地域发展的必然结果。拿改革开放后的一批“海派”剧目来说,如李炳淑、方小亚主演的《白蛇传》,陈少云、史敏、胡璇、唐元才主演的精装本《狸猫换太子》,尚长荣、言兴朋主演的《曹操与杨修》,方小亚主演的《盘丝洞》,应该说在京剧史上,在老生、花脸、青衣、老旦、武旦戏中,均属一流之精品。
此次大赛,有时,亦可略窥南北两方京剧风格之不同。如同一齣《洛神》,在北京的付佳演来,典雅而雍容华贵,而上海的刘维演来,更多赋予了灵动之气与婀娜多姿之神韵。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可也。
(七)就京剧声韵来说,京剧传统声韵向普通话语音即北京音靠拢的总趋势未变:
○1基本上不区分尖团字。
○2其他的上口字也很少使用。
○3 但“庚亭韵归人辰辙”的现象仍较明显
○4有一批戏,对传统京剧声韵的韵白还是保持得相当好的,说明教这些戏的老师有相当高的京剧声韵水平,如《截江夺斗》(江苏陈惠禾)、《空城计》(上海孙梦雷)、《望儿楼》(魏玉慧)、《打棍出箱》(北京李鑫艺)、《定军山》(上海邢鹏远)、《二堂舍子》(北京郭霄)、《三娘教子》(北京张茜)
○5但也出现了矫枉过正、掺杂地方方言的念白,如《三家店》的“解差哥,趱行者”(上海赵乾民),很象沪语。而《扈家庄》的“人头落地”(北京张琦),“落”念成了“lao”(涝),乃是北京土语也。
(八)主持人的解说词,似有两处错误。一是说梅大师的《天女散花》的舞姿是参考了敦煌千佛洞壁画仙女的舞姿。按:《天女散花》首演于1918年1月,编剧及导演均为梅氏之智囊和高参的齐如山。当时,英人斯坦因和法人伯希和,虽已掠走大量敦煌文物(前者藏于伦敦博物馆,后者藏于巴黎国民图书馆);但中国政府直到1930年才前往搜求,该洞秘宝才陆续为国人所知。如果说,今天的《天女散花》,汲取了敦煌佛像之营养,很有可能,而在1918年则绝无可能也。
二是在介绍程(砚秋)派 唱腔特色时,说程派发声方法是采用了头腔、鼻腔、胸腔之共鸣。按:此种发声方法,乃是花脸唱腔所采用而非程腔也。程腔发声方法最重要的特点是采用了鼻化音所致,而并非共鸣。
(九)对舞台背景的意见:图案过于花哨、鲜亮,常会影响观众对演员的注意力。这可能是舞台美术人员对国粹京剧的表演手法理解不深入有关。
(十)评分有不公正之表现: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同一个晚上的表演时段里,如武旦白杨的《泗州城》,身手迅捷,开打勇猛,尤其对数种兵器如枪、鞭等之打出手,技艺高超,叹为观止;而同场参赛之武生孙逊的《八大锤》,无开打,只凭展示其基本功底及功架亮相,但其得分高于白杨,显然有失公允。
再如武生赵宏运之《挑滑车》,跟武旦张婉婷之《扈三娘》相比前者获30星后者获50星,相差20星,也太过。
(十一)关于评委的产生和遴选,应该有一套被普遍认可的机制和章法。我建议:由所有参赛的院校各自荐一名德艺双全的老师担任评委(不要纯行政干部),再由文化部认定的全国十一家京剧名团各自推荐一名演员作为评委,条件同上。若人数不够可由他们集体商定之。
这样产生的评委会,肯定会具有更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同时,由于每一个参赛的学员在参赛时他(她)们的身份早已明确(包括姓名、性别、单位、剧目、指导老师等)所以当评分时,不公布评委个人的给分,而只公布平均分数,由公证处监督。这样,可以避开一些关系网而使得参赛者得分更加公平合理。
(十二)目前,在振兴京剧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经过一年的紧锣密鼓,通过大赛是出现了一批人才。但这些学员究竟有多丰富的内涵,尚很难说。记得我国最佳京剧小生艺术家叶盛兰先生在1957年说过:建国以来,我国戏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四、五十个戏(按:叶先生这番话,使他戴上了右派帽子)。如今,又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戏校学生,能正式演出四、五齣大戏的又有多少?
这次全国性的京剧学员大赛,剧目应嫌太少。而参加决赛者,基本上集中在京、津、沪等几个大城市中。而这些地方的戏曲院校,较易得到国家及其他方面的支持,所以经济实力也较为雄厚,而这也自然地会更有力量引进人才。那么,其他的地方戏曲院校怎么办?
这次大赛中的特邀嘉宾——北京戏曲学院名誉校长、著名荀派传人孙毓敏老师有个即兴发言。她说:目前我国京剧市场,十分惨淡,而现在我们这些青年学员们,仍然坚守岗位,勤奋好学,令人敬佩,但愿离京剧的振兴,为期不远了!
请问:目前的京剧院团,除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空中剧院等“形象工程”式地个别演出以外,能拉起队伍外出演戏的院团有几?
山东戏校,多年来活跃在济南市最繁华地段的文化东路上,也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但现在:把教学楼、排演厅、学生宿舍、操场均已卖掉了!老山东省戏校,跨了!从近十年的情况来看,应该说,全国的“京剧势力范围”正日益萎缩和衰退。
我认为:关键问题是国家财政对京剧的投入太少。从戏曲院校来看,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偏低,远远不能跟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甚至跟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是世界上有名的最有经济实力的几个政府之一,我国政府在美国的美元储备世界第一。
这么有实力的政府,为什么不可以在号称“国粹”的京剧艺术身上增加投入?
值得高兴地是,就在此次大赛过程中的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把中国京剧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这使我们感到万分高兴!
但在高兴之余,我们翘首期盼我党和政府也出台一个振兴京剧艺术的新举措!
可瑜按:这次电视大赛,我从头至尾看了一遍,也记下些什么。大赛过后,我遂根据当时的印象写成这篇《观后感》。因时间仓促,肯定会有当时未听清或记录有误的地方。敬请读者见谅并批评指正。
2010年11月26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