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1日是奚啸伯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石家庄京剧界届时都将举办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奚啸伯(1910~1977),京剧“四大须生”之一。满族,北京人。1929年他19岁时正式下海,成名很早。先后与杨小楼、尚和玉、金少山、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张君秋等同台演出。他的传统表演剧目甚多,如《白帝城》、《清官册》、《苏武牧羊》、《失空斩》、《宝莲灯》、《武家坡》、《四郎探母》、《法门寺》及新编历史故事剧《范进中举》,其中《白帝城》为其知名代表剧目,《范进中举》为其独有。
1949年,奚啸伯39岁时,北京和平解放,梅兰芳约奚啸伯赴京、津、沪演出。自1950年起,奚啸伯自己组班赴天津、石家庄等地演出,回北京后参加了第一个北京实验京剧团,后又自组“啸声京剧团”。1956年,啸声京剧团与吴素秋的北京市京剧四团合团,在全国各地演出。就在这一年,北京市举行京剧汇演,奚啸伯以新编历史故事剧《范进中举》参加汇演,一炮打响,独获奖励300万元(旧币,合今300元)。奚啸伯的《范进中举》,声名显赫,至今他的再传弟子仍有演出。
1957年,奚啸伯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离开北京京剧四团,来到了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并担任常务副团长。他到石家庄地区京剧团的原由,一是因为石家庄地区京剧团领导的邀请;二是因为奚在北京时,多次来石家庄演出,1951年经石家庄大众剧院相约,还曾以石家庄地区京剧团的名义赴东北、天津、河南及河北农村演出两年之久。他对石家庄有感情。如此这般,从1958年起奚啸伯便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艺术,都交给了石家庄。
在奚啸伯一生的演艺生涯中,排演过大批传统剧目,确立了他在京剧史上的“奚派”地位,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有大量现代戏的演出。有人统计过,自他被打成“右派”的第二年起,就开始演《白毛女》,自此共演出过近20出现代戏,如《白毛女》中的杨白劳,《桥头镇》(据电影《东进序曲》改编)中的国民党起义将军周明哲,《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周师傅,《红云崖》中的老农罗老松,《奇袭白虎团》中的崔老汉,《节振国》中的老顺哥,《雪岭苍松》中的店家。还演出过《社长的女儿》、《血泪仇》、《刘介梅》、《锦绣前程》、《银朱》、《生儿育女》等。不用说活跃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60年代初的京剧“四大须生”,就是后来在大演现代戏时期成长的演员,也未必演过这么多现代戏。
奚啸伯到石家庄地区京剧团的当年,即排演了《白毛女》。《白毛女》演的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先是歌剧,后京剧和众多地方戏都有改编。京剧的最早演出是中国京剧院1958年3月的演出。剧作家马少波、范均宏根据贺敬之的歌剧本改编,李少春扮杨白劳,杜近芳扮喜儿,袁世海扮黄世仁。同时还有赵燕侠的燕鸣京剧团1958年演出本,赵燕侠扮喜儿。
1958年7月28日至8月7日,河北省文化局仿效文化部召开的“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也在石家庄举办“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会议期间演了《白毛女》、《红旗谱》等21个中小型现代戏。在《白毛女》中,奚啸伯扮演杨白劳,他的儿媳杨玉娟扮演喜儿,颇受好评。
为排好《白毛女》,奚啸伯处处表现得非常谦恭。这虽是京剧大师对艺术的执著,但也表现了他彼时对演现代戏的谨慎和畏惧,生怕再出现什么差池而招致不测。有一次排完戏,一个青年演员给他提意见说:“戏中穆仁智逼杨白劳在卖喜儿的契约上摁手印,您演时怎么张着手哇?杨白劳虽穷,但应该穷得有志气。他应该使劲儿攥着拳头,穆仁智使劲儿掰他的手,硬捏着他的手指头摁手印……”奚啸伯觉得青年演员的意见有道理,这样可以增强杨白劳的反抗精神,后来再演时就按所提意见修改了。
可以说,奚啸伯对演好《白毛女》倾注了大量心血,也获得了成功,他也确实为自己能以演现代戏而庆幸。1958年,奚啸伯曾赐给友人一张他扮演杨白劳的剧照,在剧照上写了这样几句话:“舞台三十年史的一个新面貌,京剧演现代生活剧,是增强京剧剧种的生命力更广阔的结合政治,为政治服务。”因奚啸伯在思想改造和工作中表现好,1959年被摘掉了“右派”帽子。
1964年,奚啸伯之子奚延宏根据巴蜀歌剧本改编成京剧《红云崖》并担任导演,由石家庄地区京剧团演出,奚啸伯扮演主角罗老松,他的儿媳杨玉娟扮演冬梅。
这出戏是革命题材。红军时期,在巴蜀的巴河峡谷断崖处,十来个当地石匠被白军逼着抢修一处碉堡。劳作时,罗老松等石匠看见从巴河上游漂下来许多刻有镰刀、铁锤图形的竹筒,罗老松还发现筒内的竹签上写着“打土豪、分田地”、“赤化全川”等标语,他深信红军很快就会打回来了。于是,以罗老松为首的石匠把“赤化全川”四个大字刻在悬崖峭壁上。白军发现了这幅石刻标语,就用机枪扫,大炮轰。怎奈崖高字坚,石刻标语丝毫无损。白军团总气急败坏,审问众石匠。罗老松为了保护大家,挺身而出,大声喝道:“标语是我刻的,决不铲除!”白军遂以迫害他的儿媳冬梅和孙子来威逼。这时,罗老松勇敢地攀上悬崖,把“赤化全川”改为“赤化全国”,而后壮烈牺牲。顷刻,老人的鲜血化作红云,永远陪伴着悬崖上的石刻标语……
这是奚啸伯在现代戏演出中塑造的一个平民英雄形象,可谓顶天立地,浩气凛然,令人尊仰。有意思的是,他和杨玉娟在生活中是公爹、儿媳关系,戏中角色仍是这种关系,他们演起来亲切,观众更感到真切。此剧1964年在天津演出半个多月,场场爆满,颇受好评,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对全剧进行了录音。
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后,全国戏曲剧团掀起了大演现代戏的高潮,此时传统戏似乎在舞台上绝迹。在这样的情势下,奚啸伯又排演了战争题材的现代京剧《桥头镇》。1965年7月,华北区仿效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太原举办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从7月1日开始,共计22天。河北代表团共6个剧目参演,其中《桥头镇》是重点剧目。
这年7月,我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戏曲研究室(当时驻省会天津),了解华北区演出的全过程。
此剧是剧作家毛达志、尚羡智根据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东进序曲》改编。由一部电影改编成京剧,是一个大工程,等于重新创作,但京剧剧本创作非常成功。在京剧《桥头镇》中,奚啸伯是总导演,他虽然挂了“A角”演周明哲的头衔,但未上场,而让他的弟子、荣春社高才生张荣培扮演这一角色。为了演好这个人物,他和编剧精心讨论每句台词、每个唱段,倾心设计人物动作,以期更好地表现周明哲起义时的复杂心情。对周明哲在花园中舞剑,为刻画他起义前复杂心情的情节,多次修改才确定下来。
当年奚啸伯已是55岁,排练期间他还同青年演员们一起到部队体验生活,出操列队,摸爬滚打,天天过着完全军事化的生活,他从不说苦叫累。剧团到太原后,演出前尽管时间很紧,但他还和演员们到文水县云周西村参观刘胡兰烈士陵园,并曾赋诗一首:“生为革命死为党,横眉怒目斗豺狼。木棒铡刀何所惧,赤心钢骨慨而慷。太行山麓碧血洒,五洲四海英德扬。悼念烈士当飞跃,红专路上永坚强。”——这首诗当时还刊登在了观摩演出大会的《会刊》上。
如果说奚啸伯在《白毛女》、《红云崖》、《桥头镇》中扮演的角色属于主角的话,那么他在另外一些现代戏中扮演的角色,便纯粹是配角了。
在《奇袭白虎团》中,奚啸伯只扮演了一个在第一场便出场的有姓无名的群众角色崔老汉。就是演这样一个角色,奚啸伯也是全身心投入,他的几段唱至今仍为人乐道。不过,《奇袭白虎团》后来演变成“样板戏”时,“崔老汉”这一角色没有了,改成了“崔大娘”——朝鲜劳动党党员,也是在第一场出场。
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奚啸伯扮演的是老工人周师傅,有姓无名的群众角色。这出戏是根据1964年天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同名电影改编的,京剧改编很成功,影响很大,周师傅有大段唱,“奚派”唱腔声情并茂,十分感人,电台录音播放。其实这是因了奚啸伯,若换他人,也就不会有什么戏了。
《节振国》演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剧中的节振国是“一号人物”,他也是历史人物;但在这个戏中,奚啸伯只扮演“老顺哥”。“老顺哥”是位老工人,无姓,只有半个名,在剧中属于群众角色,奚啸伯也就欣然接受了。
《雪岭苍松》奚啸伯在剧中扮演一个无名无姓的“店家”。“店家”一角虽在接迎老交通员时发挥了作用,但作为“剧中人”,充其量是极为次要的角色。
当然,演好任何一出戏,无论传统戏,还是现代戏,都需要有主角、配角,“绿叶配红花”才能演成“一棵菜”,是为梨园至理。但作为一位京剧大师,堂堂的“四大须生”之一,在许多现代戏中甘当“绿叶”,说明其高尚的艺德和奉献精神。
(摘自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