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戏曲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在京剧被联合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作为京剧艺术“文武昆乱”组成部分之一的昆曲,已经因其历史地位和文学成就成功申遗,今天,作为中国古典舞台表演艺术集大成者的京剧,从另一个角度成功申遗,也是顺理成章。成功申遗之后,搞几场庆典式的会演颇得人心,还需考虑的是今后应该怎么做。

我认为首先要认清当前京剧和戏曲面临的严峻形势。

根据1964年的一个报告,某省的县级京剧团就有四十几个,这还不包括业余剧团。以此推算在20世纪中叶之前,我国成建制京剧团应该数以千计。可是到了1980年代就锐减为二百多个。当时提出“振兴京剧”的口号,无奈屡振难兴。1992年官方发布过一个统计数字,在编京剧团又减少到161个。到了2000年代,前几年我看到一个报告说全国的京剧团只剩下61个了。

国剧尚且如此,遑论其它剧种。随着剧团数量的逐渐减少,一些地方戏已经消亡或者濒临消亡的边缘。1992年前文化部搞过“天下第一团”会演,就是在当时只剩下一个剧团的地方戏里,挑选出18个,凑在一起搞会演。据1985年统计,我国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多个,可是到了2004年就锐减为260个了,而且其中有些已经名存实亡。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的现实。

京剧和戏曲艺术不景气,当然这是诸多因素造成的,比如群众审美选择越来越多了,趣味变迁了,剧种本身老化了,电视冲击了等等,可是还有一些并非客观因素,而是我们自己折腾出来的。也就是说由于观念不对,政策失当,操作失误,使得戏曲艺术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糟糕。

例如,在过去没有举国计划经济的时代,京剧的演出是市场化的。所谓“铁打的剧场,流水的名角”,许多地区由剧场来组织固定的班底剧团,这样一来外地名角只要带几名合作者就可以实现巡演,流动成本很低。京剧是一个“看角儿”的艺术,由流动巡演带来观众对名角的常看常新,市场不就活起来了吗?可是后来搞公私合营,“一大二公”,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一道命令就把流动的角儿固定下来了,剧场的班底剧团从此就“被改制”,成为国有或集体所有制的。于是名角巡演往往需要整个剧团进行,成本大大增加,流动就越来越困难。这个情况迄今仍未改观,市场焉能不萎缩?大量中小城市的京剧阵地就是这样失去的。

今天,虽然种种极左做法已经不得人心,可是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了。新创剧目或为趋附功利性,或为庆典和节日服务,或者是瞄准某一种评奖,而剧目获奖之后,往往要靠政策倾斜才能维持演出,否则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折腾,让京剧能够按照自身的艺术规律发展呢?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恐怕很难一下子改观。所幸已经发现相关问题,着手院团体制改革,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在设法调整文艺政绩观。

作为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对于京剧工作今后要理清思路,纠正在贯彻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三并举”的过程中,重视新创而轻视继承的倾向,向国际承诺把这个“活文物”保护好。包罗万象的京剧艺术并非没有创新的空间,可是这种创新切莫未经论证就盲目投资,尤其是此类改革不可以任何形式的功利为目的。记得在昆曲成功申遗之初,出现过一个口号叫做“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这个口号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危害性,结果搞出了一些昆曲本体以外的“副产品”,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道而驰,这个教训值得京剧界及其主管部门记取。我们期待这次成功申遗能够成为一个契机,使得京剧走上按照艺术规律发展的健康轨道。

(摘自 《文汇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