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听到“荀学”这个词汇,是从孙毓敏先生口中说起的,孙毓敏先生说,由于海上的戏曲理论也是荀慧生研究专家王家熙先生的倡议,建立荀学,她觉得很有必要,才召集了很多对此学科建设有兴趣的专家,理论家以及荀派众多弟子参与,努力开辟一个京剧子学科的建立。我听完这样的构想,即对孙毓敏先生说:表演理论初具规模,史料理论建设显得更重要。
一,把展望写在前面
我以为,荀学的学科建设有它自身的可行性,为什么这么说?前不久由中国戏曲学院牵头,傅谨先生作为学术带头人的“京剧学”的建设工作已经展开,那么京剧学的建立,是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进行系统化的一次理论梳理,而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戏剧的理论总结以及探讨是没有展开过的,我们只是通过一些为数不多的近代知识分子和当代部分专家学者对于中国戏剧的理论研讨。我说的“为数不多”是确实没有足够的文人为此着笔,因此没有足够的理论话语。后者我说“部分”专家,是因为建国之初到现在,真正的专家,真正能做到“神悟”中国戏剧艺术,并执着于捍卫中国戏剧精神的专家也是为数不多的。更多的所谓专家不过是“苏联”专家罢了,那不是我们中国戏剧的人!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京剧学的建立为荀学的开创,可以说开了一个好头,这两者其间暗含着一种依存关系,抑或说母子关系,但是荀学和京剧学又有所不同,较之京剧学,荀学的建设是比较难的,难在学科的触及面太小,局限性大。京剧学的学科内容,不仅仅是京剧艺术本身,如:流派表演风格、行当、程式、音乐、舞台美术等等,还涉及到京剧艺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可以是独立学科,也是交叉学科,有着庞大的研究对象资源。荀学研究当然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但是其研究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荀学只能作为一个小学科出现,小有小的好处,架子比较容易搭建,但是小也有小的弊端,不大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参与者又大都是对此感兴趣的人。所以谓之难,便难在此。
那么荀学是否可以作为京剧学的一个子学科成立呢?
曾有人提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皆可以建立学科,四大名旦之“梅”自古以来就作为中国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出现在世界上了,尽管理论尚不完备。而今如果成立梅学,我以为不应当再把梅作为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体系的代表出现,因为实质上梅所代表者,亦是众多艺术大师所代表者,这样的话会是空泛的。梅学,即研究“梅”本身,要使其从庞大的体系中分流出去。荀学也应该如此,要着重于“典型”性、“个体”性的备述,脚踏实地,详尽事物,而杜绝上升到泛泛的大学科之论述。
梅学,这个称谓,虽没有社会对其正式的定名,但是实则于梅兰芳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最著名者为齐如山,后者也数不胜数,民间承认是有梅学的。然齐如山对于梅,也往往借梅上升至中国戏剧之精神的述要。于梅本身,未能详尽。这是后人要做的工作。至于到荀学,今天正式有人向社会提出,确是开创之举,荀学之后,我们还可以逐步的建立程学、尚学、马学、杨学等等,这一个个独立的小学科的建设,最终汇总成为的,便是京剧学的一部分,这对于京剧学本身的建设也是有好处的,它完全可以填补到京剧学的组成部分中去。我建议京剧学研究的同时,应该多关照下面小学科的研究成果,行程一种连带关系的研究机制,可以各干各的,但是也要相互关照,形成一种“家庭式”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这样大学科得以完善,小学科也不显得势单。
此为写在前面的展望,是否可作为荀学倡导者,组织者对于社会的诉求,希望各界有识之士加以关注。
二,荀学建设的可行性和意义
我们说到荀学,那么建立荀学,需要具备哪些必然的条件,学界有这样的定义——
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
一、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即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
荀慧生及其艺术,在京剧艺术中占有的位置是独特的,不管是公众的认识也好,还是历史给予的最终评断也好,荀慧生的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体系,有不可替代的性质。
二、理论体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
长期以来,荀慧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写了大量的日记,世称《荀慧生日记》,这些日记中,绝大部分是记录了他自己演出和表演中的心得体会,艺术表演经验总结,也对自己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描述,这也是最好的荀学知识系统。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知名学者也纷纷对荀派艺术进行艺术理论探讨,写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章,同时,孙毓敏先生作为一名荀派演员,多年来身体力行,以自身的舞台演出体会和心得,致力于荀派表演理论研究,篇章成册,并逐渐深化,对荀派表演艺术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诚然,这些知识系统还是不完备的,还需要在荀学建设中更作完善。
三、方法论,即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
荀学的理论知识的生产方式,我设想并冠名其为“二二制”,即:两个阶段、两个平台。
两个阶段是指理论产生的两个不同时期,一个时期是荀慧生艺术生活时期,前者说过,其艺术知识生产大都为荀慧生本人以及当时的捧荀者作出的理论,如白党(荀慧生一名白牡丹,故其追随者为白党)等,另一个时期是当代荀派理论家和荀派艺术继承者,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体会,完善着荀学的理论构建,他们正在做着此项工作。
两个平台是指理论建设的两类人群,一个是梳理和总结荀学艺术理论的专家派,是比较纯的学科理论工作者,另一类是以孙毓敏等演员身份为代表的实践派,更多的是参与荀派剧目建设和表演研究。这两者是互补空白,相互相成的。
“二二制”只有紧密结合,交叉交流互通,才能搭建起荀学的“四梁四柱”。才有荀学学科建设的可行性。
凡世界上出现的任何一种文学艺术样式,最终研究的对象都是“人”,它们都是为了阐述和评价人之创造,人之精神,人之于世界的意义。那么今天我们反过来对文学艺术自身进行研究,脱离对“人”本身的追探,便是空中楼阁,站不住脚的。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循环研究总结中,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那么荀学研究最深远的意义便在此,它应该是最基础的,回到本真的学术行为。
荀慧生,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独树一帜,世称荀派,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的原因,源自于他遭遇的生活经历,个人的生理条件,独特的演艺环境,多重的社会心理,后天的人文情怀,有了这些的综合,才有可能形成一个人在艺术上的独立创造和风格定性,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对于这些要素的研究基本是空白,即便前人做了相关的论述,也一直没有人进行系统化的整理。这是令人遗憾的。由此想到,不仅仅是荀慧生一人,我们的戏曲艺术拥有那么多艺术大师,但是他们创造的艺术从未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有的可能只是部分关于其表演艺术的评论文章,究其艺术及个人本体,缺乏联系上述各要素的深入、完整全面的著述。仅这一点来说,我们后人就愧对先人。唱糊涂戏,看糊涂戏,逐渐地,中国戏剧的精神也沦丧,消失殆尽。应为耻。
加上以往我们的学科建立,严重受到西方戏剧学科建设理论的影响,根本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论话语,没有批评精神,所以导致了中国戏剧民族性消失,目前尚不为家败而忧虑,仍“借资”而自得其乐,老死于浑噩混沌之中。荀学的建立能触动中国戏剧精神的树立,我们如果谨慎的、有真知灼见的立足于民族传统,建立独具特色的民族化研究的话语体系,来完成中国戏曲学的分类与构建,就需要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入手,这应该成为戏曲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们希望:荀学的建立和建设,能引起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从而带动整个文学艺术及学术界对于个人艺术学科的研究发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而构成庞大的中国戏剧的理论体系,这对于京剧学,戏曲学,乃至人类社会学等等交叉学科都是丰富和填补。
把中国文化艺术学科分类化,细节化,细致化,摈弃以往混乱的、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艺术种类作等价论述的泛泛而谈。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很紧迫的需要。荀学建设只要牵好头,中国戏剧研究就会更加趋于完善。
四,荀学建设的几点设想和诉求
具体到荀学,虽然是一个小的子学科,但是内涵也是丰富的,呈立体、动态之势,包括荀派的历史、表演理论、剧目创作、流派特点、演员研究、美学定位、艺术批评、舞台管理体制、音乐研究、舞美研究、人文研究、受众群体研究、市场研究、人才教育等等。
这些都要做出大量的工作,关于该工作的设想,我们还是要回到前面提到的“二二制”上来,如今,不仅是荀慧生,中国戏剧的艺术大师都已基本离世,对于他们的研究也就成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知其美,而不能触及,没见过,没听过,对于当今的理论界来说是尴尬的境地,这使得很多理论家的笔触流于表面和泛泛,甚至模棱两可。那么史料搜集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京剧繁荣时期,抑或说荀慧生艺术完善时期,见诸于各报端杂志的文人闲客的评论,谈历史以及演出剧目的日程安排、艺人和剧团的介绍资料等等,就是散落的理论,应该在此时及时的加以搜集和整理。因为这些都代表着未见到之历史,较之今天的臆测性质的随笔,要准确的多,客观的多。
另外,荀慧生先生生前的亲属、弟子、好友、门客,其亲历者也是完善史料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亡羊补牢,却也犹未晚也。
当代关于荀学的理论建设,要建立在史料理论的梳理、校正和总结工作之上,切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归纳总结史料之后,方可开展当代理论建设,我们要对以往总结过的理论进行对比纠正,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统一化的荀学理论大厦。正如前者所说,它由两个平台和人群构成,需要理论工作者和有舞台实践的演员工作者密切交流和配合,理论工作者有指导演员的职责,演员有提供艺术经验的义务,一方面避免纸上谈兵,另一方面也杜绝了走艺术的弯路,形成错误的审美观念。只有这样,荀学学科的建设才能够健康、完善的得到发展。
正是因为荀学本身的发展规律与美学特征具有典型性。这种独立研究对象使学科建设工作能够具体化、系统化和深入化,但是荀学的研究不能坐井观天、揽镜自怜,它是中国戏剧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孤立的看问题,要联系起整个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空间,广泛的涉猎更多类别和学科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荀学的研究格局就要搭建成一个立体三维式的、横向和纵向都要交错的研究体系,将其放到大范围的文化研究中来,探索和逐渐构成荀学研究自身的规律与特征,这点是荀学学科建设需要做到的。
所以,荀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不同研究领域学者专家的参与,才能更完善的总结出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努力把荀学这样一个子学科,建设成有先锋示范作用的、正确的、有指导性的艺术学科。
艺术之流,源源不断,朝晖夕映,日月沉浮,时光能带走一切,但是也会留下关于人类文明的动人记录。祝愿荀学建设日臻完善,有识之士多多关注。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