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戏曲艺术从古发展至今,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可以说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导演手法,无论是表演还是舞台样式,小到服装道具,大到灯光音响,再加上某些高新科学技术的加盟,可谓翻天覆地不为之过。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科技如何发展,一场好的戏曲舞台演出,必须从视觉和听觉上让广大观众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戏曲艺术属于视听结合的艺术,这也是维系戏曲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唱念做打”作为戏曲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因此沿袭并使用至今。用听觉和视觉划分:“唱念”应归为听觉,“做打”为视觉。

钟嵘在《诗品》中指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古人宣泄情感的方式是先歌后舞。由此看来,先歌后舞逐渐转化成诗、歌、舞相结合的产物,就成了我国戏曲形成的胚胎和基础。正如戏曲美学家陈幼韩在《戏曲表演美学探索》书中所言:“鲜明地融语言、诗、歌、舞蹈表演于一体以表达深刻思想内容的民族美学思想。”

既追根又寻源,说来道去,那么我国戏曲艺术最早的表现形式究竟是以听觉为主还是以视觉为主呢?显而易见,先有听(诗歌)后有看(舞蹈)。人们是在听觉器官受到刺激后(也可以理解为咏诗不足以表达情感时)按捺不住的激动后才加以舞蹈(形体的宣泄),表达思想情感的。听在先,看在后。当然,有了诗(歌)与舞蹈的结合,才能逐渐地形成为完美的艺术形式,才能好看好听,人们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和享受。

听觉和视觉从观赏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同时的、统一的。从戏曲本身的表现特点来讲,演故事,演人物,“唱念”既叙述了情节的展开,同时又展示了复杂的人物内心活动,通过台词和唱腔,加上文乐武乐场面的配合,足以让听觉占得先机。而“做打”一般都是些程式套路,在演绎戏剧故事和刻划人物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服装、道具、布景使舞台呈现更加完整。

先讲“听”的重要性。戏曲艺术流传至今,以唱为主的好戏不乏其例,由此产生了戏迷的口头语:听戏。坐在剧场或茶园,或在收音机旁及电视机旁,暂且不顾演员和身段和表情,只管品味优美的唱腔和旋律,这便是完完全全从听觉上感受到的艺术享受。此外,还有一些以语言为主的丑角戏,光听那些诙谐幽默的台词、活泼调皮的数板(快板)何尝又不是引人入胜、津津有味呢?因此可以说,观众心目中的好戏、好演员,必需具备好的唱段和好的唱功。联系其他艺术门类,如西方的交响乐、舞剧的音乐、话剧、歌剧,还有中国曲艺里的相声、快板、评书等等,这些都能单从听觉上使听者享受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是“看”。首先戏曲艺术里的好多程式表演是听不来的,非看不行。例如《三岔口》,你若闭上眼睛,只听些锣鼓家什的丁零当啷,只能说苦了自己的耳朵。其次是舞美、服装、道具等等,只有通过看才能领略它们的美。但是,大凡戏曲艺术里的程式表演也好,五彩缤纷的舞台美术也罢,前者应该为塑造刻划人物服务,后者渲染舞台气氛,为表现戏剧故事和人物命运而服务,应该是起辅助作用的。

追溯戏曲史可以发现,古时戏曲剧本可读、可看、可演。剧本的代代相传,舞台表演的代代相传,才让这个艺术门类沿袭至今。戏曲艺术当前面临影视的冲击等等困扰,但自身好的剧本、好的演员、好的舞台演出,也确实应该进一步加强。

我们还可以探讨影视发展的轨迹,从而得到关于戏曲表现力的一些启示。电影艺术经过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无声电影——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再到环绕立体声电影。在无声电影阶段,观众只能在视觉功能上接受信息,后来加入了一些字幕和音乐,这些音乐便成了唯一的听觉信息。到了有声电影阶段,满足了观众听觉要求,除了台词外还有一些音响效果,这不仅丰富了它的表现手段,也使它叙述故事有了一定的戏剧性。彩色电影的出现,加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电影艺术的从业人可谓绞尽脑汁,力求把这门艺术做到极致。他们不惜花费数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投入,生产大片,并获取了可观的票房回报。但是大投入大制作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用这样搞法。

由此我们要走出一些误区:舞台上的大制作、高科技的灯光音响不一定都能为戏曲增光添彩,单纯在舞台上展示一些高超的技巧也不一定都能迎合观众。观众要看的是好的故事,要看揪心的戏剧冲突,要看鲜明的人物性格塑造。

说来道去,戏曲首先得好听,当优美的唱腔、流畅的台词和酣畅的音乐浑然一身时,其效果可想而知。同时人物是演出来的,人物性格是在唱腔和对白之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单靠装饰华丽的舞台和一些不伦不类的舞台技巧来提升戏的质量,就喧宾夺主了。切记,程式是为人物服务的。试想,优秀的传统剧目,哪个是单靠程式流传的?一旦失去了人物,没有了撼人心魄的优秀唱段,缺少了风趣幽默或激动人心的台词,戏就虚了,戏曲艺术的从业人员心又怎能不虚呢?

我们应在挖掘整理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把握其视听比重在其中尤为重要。千年古戏树起了众多的舞台人物形象,轻视了这一点十分可惜,我们该到了清醒的时候了。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