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国政协京昆室、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华尚隆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中华神韵——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李慕良作品暨京剧经典唱段音乐会”8月7日、8日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李慕良大师为中国“京胡泰斗”,是海内外公认的著名作曲家,他的艺术人生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中国京剧的辉煌历史。
8月7日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个国家级的艺术殿堂,带着钦佩和怀旧的心情,观看了京剧《长征颂》、《红灯记》、《江姐》、《夜深沉》、《杨门女将》、《赤壁之战》、《赵氏孤儿》《贵妃醉酒》等著名唱段。
以上所提到的曲目,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京剧曲目,但却少有人知,它们的创作者是谁。是的,它们都是今天被视为国宝的京胡大师李慕良先生的作品。它们有的创作于解放前,有的创作于解放后,它们是京剧创新史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七岁学唱戏,却以天才的乐感与京胡接下了不解之缘
李慕良先生7岁开始学唱戏,9岁学京胡,12岁登台表演,最传奇的是他与马连良、言菊朋、徐兰沅之间的缘分。
李慕良是1935年拜马连良为师的。
遇到马连良先生是个“传奇”。那一年,李慕良17岁,已经登台表演,也学过拉京胡,拉得还不错。刚好马连良到长沙演出。那时的名角如马先生,每天都要吊嗓。不巧的是,马先生先到长沙而他的琴师杨宝忠还没有到。于是马先生问,长沙可有较好的琴师——帮自己吊吊嗓子?刚好有一位李先生,知道李慕良会拉琴。李慕良先生后来回忆说,那时自己年纪也小,胆子也大,就跟着到马先生那里去了。马先生问,你能不能拉琴啊,我唱两段?李慕良说,只要我会的!马先生说,那就先来段《乌盆记》吧。然后,马先生又说,再来一段《甘露寺》吧?最后马先生又说,唱一段《借东风》吧!几段下来,马连良竟很满意,他说李慕良的拉琴拖腔使他感觉很舒服。他还总结道:“大概和你经常听这几段的唱片有关”。李慕良马上说,这只是一个方面,主要是我喜欢您的艺术!这引起了马连良的兴趣。他说,哦?你喜欢我的艺术?那你愿不愿意跟我上北京学呀?
马连良是李慕良的第一个名师。从此他跟随马连良到北京深造,住在马家。李慕良先生回忆说,他对我很负责。每天清晨喊我起来吊嗓子。而业余的时间,李慕良就到剧场去听戏,谭富英、孟小冬、言菊朋……
说到言菊朋,也是奇遇。
跟随马先生,主要是学唱,平时帮他拉拉琴吊嗓子。一次,言菊朋先生听说马连良有一个不错的“吊嗓琴师”,就打发儿子去请来见见。到了言家,李慕良拉了一段《上天台》。言先生觉得好,提议:过几天我演出,你给我操琴?这事知会了马先生后,在过几天的言菊朋演的双出戏《文昭关》带《定军山》的戏牌子上,第一次打出了:“客串,特请李慕良操琴”的字样。合作过几次后,马连良先生也来听。有一次,马先生听完戏回来的路上对李慕良说,有句话,我不知你爱听不爱听。你如果不学唱戏,而专心操琴,可能得道比唱戏更早。我建议你去拜徐兰沅为师。
大名鼎鼎的徐兰沅,是梅兰芳大师的琴师,但有马连良先生的介绍,自然收下李慕良没有问题。经历了三次奇遇,从此,李慕良走上了“职业操琴”的路。
“傍角儿”不容易,“场面先生”要懂得多
过去操琴的人俗称“傍角儿”,意思很明显,一招一式要配合演员的行腔,伴奏不但要与唱和得上而且要托得住,其间的艺术感觉十分微妙。
最初,李慕良为言菊朋操琴。言菊朋先生的艺术是秉承谭派的,但他根据自己的条件做了大胆的改革,已经独成一家。所以,这个“傍角儿”十分不容易,需要细心揣摩。旧时候,京剧的音乐方面又称“场面”,精通音乐的称“场面先生”。演出时,要能掌控很多东西。据李慕良先生说,为什么当时的“场面”要称“先生”?因为他通常要比普通的艺人懂得的多。徐兰沅就是一例,梅兰芳先生的很多唱腔都是他参与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惟有多问、多学、多练了。
那一段时间,李慕良随言菊朋去天津,到大连,再上哈尔滨,还到过沈阳、上海等地。每一贴出演出海报,都会票售一空。上海的观众反映:感到胡琴拉得严丝合缝。1939年以后,杨宝忠先生不再在马连良先生处拉琴,李慕良先生就重新回马先生身边,两人一直合作到上世纪60年代。
李慕良先生一生致力于京剧音乐的创新。他说,京剧原来是没有导演的,设计唱腔、塑造人物、安排文武场面等,基本靠演员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艺术上的形象要高于生活,唱念、做打、舞美设计都要有目的性。而创造一个人物,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都要考虑。一个腔儿,一个过门儿,同是一样的“工尺”,要表达的东西不同,这就要靠“心”“手”相印,一切才能得心应手。
从上世纪30年代的传统戏一直到60年代的《杜鹃山》等现代京剧,都留下了马、李两人创造性合作的印迹。
在周总理的鼓励下,创作《夜深沉》
京胡独奏《夜深沉》是京胡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首曲子,现在已被改编为京胡交响协奏曲广为流传。8月7日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中,还加入了“人声化”的成分,使其更加贴近大众。
回忆起《夜深沉》的创作,李慕良说,那是1951年。马连良先生由他陪同,从香港到广州,一路北上,回到北京。在北京,他们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元帅。这些老一辈革命家,大都喜欢京剧,也提倡京剧。1952年,在北京饭店周总理的接见中,齐燕铭(当时的政务院副秘书长)提议,请他拉一段《夜深沉》。于是马连良先生打鼓,李慕良操琴。针对这一段表演,总理说,戏曲界要推陈出新。你刚才拉的那个曲牌,是很熟悉的,人们都愿意听。但是怎么表现,也是可以发展的!
在总理的这次谈话后,李慕良先生说:“我就动了脑子。作为‘夜深沉’这三个字,该怎么体会。昆曲《思凡》中有个曲牌叫‘风吹荷叶煞’。我呢,把开头变了变,加上表现深夜孤寂、凄凉、沉闷的曲调。”这样一来,就发展了曲牌。后来,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李慕良又创作了很多类似的新曲,大大丰富了新中国的京剧音乐创作。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以这样的诗句称赞李慕良的艺术:“翻新裁古调”“意在手之先”“秋云断复连”“韵声长自远”……而今天,《赵氏孤儿》、《海瑞罢官》、《秦香莲》、《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的唱段都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了,李慕良先生的京胡艺术,也将随这些经典作品的弘扬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