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岁高龄的刘曾复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他是我国第一代生理学家,在迷走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生物控制论等研究领域均为学界所知。难能可贵的是,这位科学家在京剧艺术领域里也颇多建树,众望所归。
曾复先生一九一四年生于北京,母系有纪晓岚血统,父亲是民国总统府的秘书。他自幼随长辈出入高端堂会戏,逐渐遍览民国梨园名家,后来在求学和从事科学工作之余,认真拜师研习皮黄。其艺主要得传于王荣山、王凤卿、王君直和贯大元,并经历了同专业演员一样的练功过程。由于他的艺术悟性好,又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便以自己的记忆和分析、综合方法深入堂奥,逐渐掌握了京剧规律。他对于谭余一脉的老生艺术有独到的研究,能戏一百多出,并在舞台实践中多有完善和创造。他所编的唱腔流畅清新、贴近感情,曾对奚啸伯、陈大濩的艺术道路产生积极影响。迄今仍在传演传唱的陈大濩版《沙桥饯别》,其剧本和唱腔均创于曾复先生之手,出版时他不肯署真名,仅以自己的字“俊知”出面接受鸣谢。由于行内的口碑,当今名家谭元寿、马长礼、张文涓、李慧芳、张学津、汪正华、厉慧兰、耿其昌、李舒、陈志清等均曾向他请益。陈凯歌曾经在拍京剧题材电影过程中,就早年皮黄舞台习俗向曾复先生专门请教。中国戏曲学院也曾派武生教师专程向曾复先生请教把子功,先后共录制200多套,以为教学参考。曾复先生的脸谱研究堪称大家,其作品为包括大英博物馆在内的多家世界级博物馆所收藏。梅兰芳在著作里特地提到刘曾复研究脸谱的成就,希望后人向他学习。
曾复先生还精通京剧的身段谱、音韵学和艺术史,是一位极其罕见集大成者。诚然,倘若刘曾复早年放弃科学工作转而从事艺术,那么中国必然会少一位生理学家而多一位大师级的京剧艺术家。然而实际情况是:他一生从未离开过生理学的主业,对于京剧只是一位玩家而不是正式演员,而且一贯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因此一般爱好者不知其艺术风貌。
本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拜识曾复先生,承蒙不弃,忝列门墙。先生多次馈赠示范录音,此番又经林瑞平先生多方搜求,充实整理,形成这份《刘曾复唱腔选(CD)》出版物。其中第一辑系正规录音,据先生告知,他事先同琴师黄金陆、沈玉才进行周密的准备。其选择唱段的原则是:凡谭鑫培、余叔岩、杨宝森、孟小冬已经录制过的,尽量规避不录。这样的策划,既表现了对先贤的敬畏和尊重,也呈现出和而不同,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精益求精。比如《打登州》,他据陈少武的剧本改编,不同于马连良、周啸天、李鸣盛的同类剧目;《安居平五路》则是曾复先生自己的创作,被我们戏称为完整的“刘派”。正在酝酿的第二辑内容采自先生的演出实况和票房清唱,并非正规录音,尽管在人员配合和音质方面不够完善,却仍不失欣赏和研究价值。
曾复先生年轻时经常应邀登台演出。他同张伯驹先生联袂演出的对手戏,曾是京城堂会上的一道道风景。张伯驹曾撰文说,他演《盗宗卷》的张苍,必请刘曾复出演陈平,这样才能够配合严整。吾师清园王元化先生生前也引曾复先生为知音。记得他第一次得到曾复先生录音带时爱不释手,连说“里面全是真功夫、好东西”。还记得二???年代初期曾复先生第一次来清园拜访时,元化师早早更衣修面,端坐等候,并对我说:“等一会曾复先生进门时,想必同我会有一个动作上的默契,那是我们清园老一辈传下来的礼节,你看着吧。”果然不一会,我就目睹发生在这两位文化老人之间的生动一幕:曾复被引进门,抱拳,二人对视,元化回以拱手礼,随即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曾复复以立正姿势弯腰,回敬一躬;然后互相二鞠躬,三鞠躬……在整个过程中,他俩仪态之端正,动作之工整,感情之真诚,均令人叹为观止。彼此深感相见恨晚的王元化、刘曾复,后来经常鱼雁往来,互赠著述。元化先生九十年代以后有关京剧的出版物里,多次援引并高度评价曾复先生的道德文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之交,在中国科学界和艺术界的上空,同时闪耀着一颗名叫“刘曾复”的星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皮黄艺术的史册上,在流派纷呈的京剧老生格局,无疑应有刘曾复的重要一席,为后世楷模。感谢上海声像出版社对《刘曾复唱腔选》的鼎力支持。希望本出版物能够起到艺术钩沉作用,并给爱好者带来审美享受。
(摘自 《新民晚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