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圈里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一响遮百丑”,就是说,只要嗓子好,其他表演的不足都能遮掩。一句是“戏不够,布景凑”,说的是过去有些戏班没有名角挑班,因此在灯光布景上找噱头,谓之“彩头班”。发展到今天,有些演员不在韵味上下功夫,就比嗓子,比调门,唱高腔,来赚取观众的掌声。要排新戏,不从四功五法上钻研,而是在灯光布景上大做文章。
前不久,北京京剧院的老旦演员翟墨以主演《八珍汤》一戏参加青年演员擂台赛。原定在演出中使用的大型换景电子天幕,但是在正式演出时却不见了。据说因为使用价格昂贵,为照顾翟墨,长安大戏院已经表示出资赞助,而翟墨为什么不用了呢?更让我奇怪的是翟墨始终坚持的二黄“正工半调”,这次竟然降下了半个调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她的嗓子……?这翟墨到底是怎么了?
演出后,从观众的赞许声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自问:这个小翟墨难道悟到了艺术的真谛。果然,事后她告诉我,她曾经为了增加电子背景天幕请求长安大戏院支援,但是又想到在研究生班学习焦菊隐先生的艺术理论时那精辟的论断:“话剧是布景里面出表演,京剧是表演里面出布景。”过去的老戏有许多表现风雪交加的意境,都是靠演员的表演,让观众从演员的眼神中看到风雪,让观众从瑟瑟战抖的动作中感到冷,如果用背景来烘托这一意境,又何谈京剧的表演艺术呢?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她的表演,她毅然决定不要写实的电子大屏幕。至于降调门的事情,她说她的老师赵葆秀多次提出要她降调门,她总想不通,可是在演出实践中她慢慢感觉到掌声的多少并不说明艺术水平的高低。赵老师给他列举了谭元寿、张学津的演唱方法,特别是说到梅葆玖先生演唱《贵妃醉酒》的四平调,没有嘎调(高八度的唱腔),也没有掌声,可是观众都认为梅先生的艺术品位很高,尤其令人回味,因为他体现出了完美的旋律,让观众感到享受,而不是强弩之末的可怜。翟墨说她现在特别理解老前辈说的“七分为吟,八分为唱,十分为吼”的道理,为了保证唱腔的完美,她终于下决心降下半个调门。结果,整出戏的唱腔让观众感到了舒展、完美。
您可能认为这是两个微不足道的小变化,然而在今天的京剧界,靠嗓子向观众要掌声,没有大型灯光布景不排戏的弊病比较普遍的情况下,翟墨这两个变化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更何况出自一位青年演员呢。
诚然,翟墨的理性思考并非偶然,为了寻求老旦艺术的根本,多年前她就聆听了老旦宗师龚云甫、谢宝云、卧云居士、李多奎和孙甫亭等前辈全部唱片,得出了老旦是“青衣腔,老生唱,突出女性特征”的结论,因此她的专论获得了导师们的高度称赞,像她这样用脑子唱戏的后生真是多一些才好。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