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的传承、演员的培养,是京剧发展的重要保证。而纵观京剧的发展历程,在没有现代专门的戏曲学校之前,旧时培养京剧演员,除官办的梨园、教坊之外,大多数都是采取口传心授的方法,或拜师学艺,或艺学家传。随着戏剧的发展,这些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明代出现以班代班的方式培养演员的“大小班”,和专门培养童伶的科班。科班多由私人资助或艺人个人兴办,其性质仍然是师徒相传。梨园行里的人,都以入科班为荣耀,不入科班,甚至不能算“门里出身”,因此科班对于学戏的人,好比现在上大学对学子一样重要。
北京曾经有数家有名的京剧科班,如四箴堂科班、小荣椿科班、富连成社、崇雅社、斌庆社、荣春社、鸣春社、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等等,他们为京剧培养出了无数名家名角。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京剧科班有些已经了无痕迹,而有些还旧迹可寻。
百顺胡同里的斌庆社百顺胡同在珠市口西大街的路北,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上世纪初,京城一家著名的京剧科班——斌庆社就坐落在这条胡同里,这是1917年由著名“俞派”武生俞振庭与果湘林合作,于俞菊笙故居院内创办的京剧科班。俞振庭是俞菊笙的儿子,俞菊笙去世后,俞振庭便居于此地。
斌庆社在百顺胡同40号,为了寻找这家科班,我来到了百顺胡同。百顺胡同东口开在了陕西巷,西口与大百顺胡同毗邻,胡同的北面是韩家胡同,南面是东壁营和西壁营胡同。听了这些胡同的名字,人们都知道清末民初京城的烟花柳巷“八大胡同”就在这附近了。而斌庆社设在这里不为别的,主要是因为此地与大栅栏相距不远。当时京城几家著名的戏园就汇集在大栅栏街里,而骡马市大街和珠市口西大街这一带也是伶人聚居之所。
百顺胡同原名柏树胡同,明朝称柏树胡同,因胡同里种有柏树而得名。清初,以胡同名字的谐音,取“百事顺遂”的含义,更名为百顺胡同,一直沿用至今。我经陕西巷从百顺胡同的东口进入胡同中,百顺胡同中现在还有一些房屋保持着民国时期的旧貌。40号在胡同最深处,我一直走到了胡同的西口,在路南才觅得了40号的身影。
40号有个小门脸,普普通通,貌不惊人。我走进院里,一下子愣住了。本以为这是一个小院子,没想到走进门里,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偌大的院子呈现在眼前。院内地势较低,而门道地势相对要高,所以站在院门口,整个小院一览无余,我的目光穿过过厅,可以看到后院那座建筑精美的民国小楼。
我顺着院内的小路,来到后院,小楼真切地呈现眼前,精美绝伦的雕花护檐板还在,无声地向人们展示它曾经的妩媚。站在院中,我想象着当年学生在这个院里练功、学戏、排戏的情景。斌庆社子弟以“斌”、“庆”、“永”三字排名,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员。不仅如此,斌庆社还“广种薄收”,亦培养外来搭班的演员,当年李万春13岁来京就在这个科班搭班演出。像李万春这样的演员带艺搭班演出,他们不按科班之字排名。当年的搭班演员李万春、蓝月楼、耿长春就是用自己的艺名,由于他们精湛的演技,被人誉为“斌庆三春”。 斌庆班长期在大栅栏里的广德楼演出,赢得了不少观众。然而如同很多私人办班的科班一样,历时13年的斌庆社,最终还是因为经费无以为继而解散。
北大吉巷里李万春创办的鸣春社骡马市大街以南,夹在果子巷与米市胡同之间,有一条东西向胡同——北大吉巷,李万春创办的鸣春社就坐落在这条胡同里。
■ 北大吉巷明崇祯时称“打劫巷”,民国时期胡同中寓居众多戏剧、曲艺界名宿
北大吉巷形成于明代,属宣南坊,明崇祯时称“打劫巷”。听到这个名字,您是不是立时想到这条胡同的治安情况一定不好,不然怎么留下了这么个名声?清乾隆时胡同的名字粉饰成“大街巷”,清末图吉利改称为“大吉巷”。1965年,北京整顿街巷名称时,将其南边的羊肉胡同改称“南大吉巷”,此巷就称为“北大吉巷”了,于是很多人就将南北大吉巷一带称作了“大吉片”。最初查找这条胡同的资料时,映入我眼帘最多的名词就是“梨园”,北大吉巷堪称与梨园结缘的胡同。如与梅兰芳先生合作多年的花脸演员刘连荣、著名京剧武生李万春和曲艺界名宿,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等都曾经住在这条胡同里。白云鹏故宅就在北大吉巷的3号,22号是李万春故居,39号住的是著名京剧花脸演员刘连荣。
■ 李万春故居在北大吉巷22号
今年是李万春诞辰100周年,行走在胡同中,不禁回忆起李万春的点点滴滴。李万春7岁在《三戏白牡丹》中出演仙童,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12岁进京搭俞振庭的斌庆社。李万春的表演深得余叔岩赏识,收其为义子,在余叔岩的安排下,李万春全家从樱桃斜街的“华兴旅馆”迁入了大吉巷余叔岩的空闲宅院。据说,1924年,李万春父亲以4500银元购得余叔岩在大吉巷的宅院,李万春全家便寓居于北大吉巷的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