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在舞台上演唱,离不开胡琴伴奏。优秀的琴师们在为演员伴奏时,依据演员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随着演员行腔调动琴音托、领、随、带等技巧,与演员同步制造舞台艺氛,甚至在特殊情况下琴师能施展特殊的伴奏技巧,掩饰演员在演唱时意外出现的瑕疵。这些戏曲常识,是笔者从楼庄东著《中国京胡与琴师》里获得的。
《中国京胡与琴师》梳理了京剧形成以来演员演唱与器乐伴奏形式的演变过程,交流了京胡的琴艺流派特色和相关知识,总结了琴师对于京剧舞台艺术的发展(包括伴唱和演奏)所起到的作用,而且,奉献出百余年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同演出团体多达600余位京剧琴师的资料信息,是京剧有史以来头一次对琴师的全面大盘点,工程可谓浩大而繁重,编著者功不可没。
从京剧形成至今将近二百年,生、旦、净诸行声腔流派的创立、形成,几乎全都包含着琴师鼎力相帮的心血,诸如谭鑫培与梅雨田,余叔岩与李佩卿,梅兰芳与徐兰沅,莫不如此。京剧琴师对于京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京剧琴师一般是处于“傍角”的地位,在研究京剧发展史的著述里,少见为琴师立传。从这个意义说,《中国京胡与琴师》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这项空白,又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京胡的琴艺,并且提升了京剧琴师群体在剧坛的地位。
《中国京胡与琴师》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京剧琴师分布概况,既包括专业琴师,也包括业余琴票人才。虽然它是研究京胡与琴师的专著,而选题决定了作者在介绍琴师的行文里必然涉及戏曲台上台下的史实。诸如,从黄金懋的词条里,读者了解到上世纪60年代华侨在美国票房里的活动情况,还记住了旅美华侨80年代在旧金山成立“梅兰芳艺术研究会”的历程。这些资料有可能成为后来者研究中国京剧在海外流播的宝贵资料。又如,从前京剧名家灌唱片,除某些名琴师外,一般是不在片心上印出琴师姓名的,这给唱片收藏者造成疑惑。在《中国京胡与琴师》的多位琴师词条里,详尽地注明哪位名角所灌制哪张唱片系由某琴师伴奏,这对于了解各地琴师演奏风格的形成很是宝贵。某些词条记述琴师的演出活动,时常出现某年某月在某地参加大赛或全国性京剧活动的记述。还有多位琴票,虽然没有“下海”从事戏曲专业,而他们演奏京胡的技法、功力、造诣、成就,与专业琴师相提并论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实际事实,读者从从鸿逵等多人的词条里获得了印证。通过细节的记述加深了读者对他们的印象。
再有,通过作者具体的记述,人们懂得了京剧演员的歌唱不单要依靠胡琴托腔保调,还要依靠胡琴为之营造气氛,烘托情绪,以增强演唱效果。也知道了胡琴伴奏的意、境、情、趣、神、韵、风、味等技巧是怎么回事。可以说《中国京胡与琴师》的问世,对于普及京剧知识,引导群众鉴赏,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吹毛求疵的话,我对这部难得的史料著述感到有两点美中不足。其一,书中收入的600余位琴师有求全而欠精的印象,不管艺龄长短、琴艺精粗,每位琴师平分秋色。对那些为推动京胡琴琴艺作出过突出贡献、社会影响异常广泛的琴师(无论是否专业者),笔者以为应该多花费些笔墨。其二,《中国京胡与琴师》这部著作,对于研究京剧或京胡的读者来说,它具有工具书的功能。特别是《琴师荟萃》这一部分,从第11页直到第440页,为600余位琴师小传部分,所占比重极大。而书中每位琴师是以生年为序排列的,一贯到底,没有目录。若想查找其中的一位,只能翻到449页的“中国琴师音序索引表”按音序去找,使用起来颇感不便。体例上似乎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摘自 《南方都市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