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毓敏舞台生活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在全国开始了巡回演出,兵马未动,戏迷观众早已经是奔走相告,看来又要引起一番轰动了。
这次展演的剧目有《痴梦》、《掌上珠》、《陈三两》、《双玉缘》、《姐妹易嫁》、《一代贤后》、《狮吼记》、《金玉奴 棒打》八个剧目之多。一个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总有她自己独特风格的剧目,这种创作移植剧目的精神也正是荀慧生创立“荀派”艺术的精神。因为我祖父荀慧生早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就移植了很多兄弟剧种的剧目,广收博采,转化为自己的演出剧目,那时候就形成过“荀派六大移植剧目”:《花田错》、《赵五娘》、《辛安驿》、《元宵谜》、《香罗带》、《庚娘》等。这为他创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做了很好的实践,从那些剧目中也逐渐树立了自己的艺术理想。
今天,我又看到了孙毓敏先生这八出很精彩的独创剧目,我深深地感到一种欣慰,我觉得荀派艺术走到今天又有了新的发展,有了新的探索,也是荀派艺术勇敢走出的新的步伐。据我所知,孙毓敏每搞一出戏,不顾疲劳琢磨探讨剧本,一词一句地再三斟酌、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止。同时特别善于听取多方的意见,再三修改,往往为了完成一个剧目的改编,她通宵达旦地工作,度过了很多的不眠之夜。可见我们今天能见到这么多精彩的剧目里渗透着她多少心血啊!
孙毓敏先生从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我记得我祖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永远没有尽头的事业”,它具有这样的魅力,叫人觉得自己永远是一个年轻的求艺者,需要不断的进步、努力。孙毓敏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通过这些展演的剧目,可以看出这些剧目的创作结构严谨、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很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并重视戏剧文本的文学性、艺术性以及演员个人技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很好得把中国各种不同性格的古代妇女的形象展示在京剧的舞台之上,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移植剧目,就是从别的剧种中把一些好戏,改头换面,用自己所属剧种各种表现技巧再体现出来,这种移植改编,看着简单,其实很不容易,移植就是拉过来,但是还要进行本剧种风格的改造,要用本剧种的审美风格来进行“化”。就拿“唱念做打”之首的唱腔处理来说,任何一个移植改编,最使演员赶到困难的就是腔调的运用。在中国戏曲中,最能标志剧种和剧种之间风格不同的特点就在于唱腔风格的区别。加上我们在新剧目的创作中,因为京剧西皮和二黄的腔调、腔体、板式虽然丰富,但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腔体和板式去体现千变万化的感情,在我们新的时代就显得有局限性,需要有新的旋律和新的声音出来,这里的“新”既不能死板地陈陈相因,使观众有习见久闻的感受,也不能油腔滑调,背离传统太远,脱离剧种和流派风格,不失剧情需要,不违背词意,还要照顾到旋律和动作节奏合拍的原则,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这些孙毓敏先生就做到了,而且在展演的剧目中也都能看到这些特点,每出戏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唱腔繁复又简约,朗朗上口,荀味十足。我想孙毓敏先生能够做到这点,是因为她对每一出戏的表演总是从戏情戏理出发,同时还能把唱念做舞与其结合成一体,稳准狠地刻画人物,又能充分展示个人的魅力。对传统的规范不粗暴地摈弃,也不顽固地保守。勇于开拓崭新的舞台面貌。这也许就是孙毓敏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荀派的精神呢?
孙毓敏六十年的演剧生涯,她在艺术实践中苦心孤诣地钻研,创造出长于表演、长于刻画人物、声情并茂的艺术。在京剧旦角表演上独树一帜,为戏曲艺术的发展,特别是京剧艺术的发展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值此孙毓敏舞台生活六十周年之际,我特向孙毓敏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祝愿她艺术长青,再创作出好作品。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