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孙毓敏永远也不能闲着!她每天都要忙活,家里的事儿、京剧的事儿、荀派的事儿、同学的事儿、学生的事儿,她都爱张罗,爱让这些事儿都从她手里圆圆满满的完成。她不休息吗?也休息。天刚亮,早起喝喝茶,去锻炼,可是也没那么简单,出门之前先要在家看央视的《百家讲坛》,夜深了,到钟点儿就睡觉,不能够!必须躺床上看一个小时的书和报。这一天终于没事儿了,可以休息了吧,她又挎上包,带着点小零食,去电影院看电影了。您别以为看电影是她去休闲,不,那是她去看看在电影里,还能不能找出点对艺术有用的东西来。

看,孙毓敏的眼睛又笑成了月牙儿,闪烁着特有的神采。她想了一下,轻轻的叹了一声:“我一天也不能歇着。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去做!我想我面前的这位美丽的女性哪里像一个七旬的老太太啊。她没有艺术家们高高端起来的“份”,我觉得她像一个阿姨,还依然有着充沛的精神和力气去干事业。她心直口快,有什么事都乐意和你交流,和你叨叨,她很生活,同时又把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平凡能化为不朽的神奇。

我喜欢她的性格,也喜欢她的人品,更喜欢她的戏,有人说孙毓敏爱造魔,总是别出新裁,总和别人不一样;也有人说你看看她弄得那些戏,一点也不规范!什么叫不规范?山膀没有拉圆叫不规范,圆场跑起来颠叫不规范,什么叫规范?符合艺术特质和规律、符合流派自身风格和精神,我觉得这叫规范。就旦角而言,我们不能把端端正正、一板一眼、捂着肚子,目不转睛就称之为规范,那是唱戏还没开窍呢,也不能把活泼生动、俏丽清新、自由脱羁的表演就叫不规范吧?以我说,规范和不规范,就在开窍和不开窍之间,开窍的人往往就不“规范”了。

孙毓敏绝对是属于开窍很早的人,小时候她就爱读书看报看电影,自己写写小文章,爱观察生活,爱把给自己留有深刻印象的事儿记下来。这些积累,渐渐地成为了她到现在为止陆续出版的十本自己写的书。我翻着她递给我的书,字里行间都是她的内心想法,有的直言不讳、有的言辞恳切、有的感怀殷殷,看着,孙毓敏这个人特有的气息就扑面而来……我想,这哪里是书,这是她积累了一生的感悟,而她又把她的这种感悟,全部倾注到了荀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中了。这一点,孙毓敏自己是不觉得的。六十年的舞台生活积累,就是在这一点一滴中,悄悄的完成的。

孙毓敏舞台生活六十周年的演出,也是顺应着这种积累而诞生的,孙毓敏搞活动,不管是学校的活动,京剧的活动,还是为别人搞的活动,她一向是大张旗鼓的,她要办事,就得圆满,就得使得京剧的活动能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她为自己办的活动,却十分谨慎,按她的话说:我给你自己办活动,我不能老表扬我自己,如果要搞活动,我就得想想,我个人的活动,必须要对京剧有意义。我觉得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这次《孙毓敏舞台生活六十周年——移植改编剧目巡回演出》有着和以往荀派的演出有很大的不同:

一、演员年轻化,汇集了六位主演:许翠、唐禾香、常秋月、熊明霞、张悦、方开柳,这六位主演都是荀派年轻演员当中的佼佼者,也是各团中具有知名度的主演,具有很好的天赋和艺术实力,孙毓敏推出年轻人,让她们挂牌唱戏、综合展示的运作方式很好。

二、剧目新颖化,这次巡回演出的所有剧目可以说都是新剧目,但是也可以说是旧戏,皆为孙毓敏创编移植并且演出过的戏,有的是孙毓敏早年编演的,现在也难得一见了,这次全部拿出来,重新梳理,进一步完善斟酌,对观众来说就是新戏了,而且这几个剧目各个有特色,出出都好看。

三、荀学实践化,在上海戏曲研究专家王家熙先生的倡议下,联合众多荀派弟子和社会上的京剧研究专家共同建立了荀学。荀学在理论建设上已经初见规模,但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充分的展开。这次巡回演出的最重大的意义,就是要对荀慧生艺术理论的研究进行一次实践化的行为,在沿袭荀慧生剧目风格和其创作精神的指导思想下,把新创编的、就不见舞台的戏加以整理完善,拿到市场上来进行检验,接受观众的验收。

孙毓敏为什么推出自己移植改编的新剧目,而不去再翻演荀派的老剧目呢?有人说:这是孙毓敏的私心!就想着弄自己的戏。我觉得这话没错,演员,就要出名,不出名你就当不得好演员!演员就要谋利,不谋利拿什么来供给对艺术的探寻?至于京剧演出能谋多少利,不说也明白。

不过,“名利观念”在今天面对京剧这个市场来说,的确是让人贻笑大方的。如果这么看,也太小看孙毓敏了!孙毓敏是谁?孙毓敏是可以为了自己的清白从楼上纵身跃下的女子。经历过生死的人,不会只把眼光停留在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名利观念上。如果纠结于此,可以说孙毓敏什么事也别做了。

很早以前,孙毓敏先生就给我打电话,告诉了我这次巡回演出的事,并且告诉了我戏码。我微微一震,我所想到和看到的是:孙毓敏推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用心血移植改编的新剧目,也不仅仅是在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艺术能力,她所期望的是——不花国家的钱,依靠自己,用自己的艺术实力和带有指导意义的新剧目来向社会证明:在如今已经司空见惯的京剧新剧目大张旗鼓、花钱如水、奢靡浪费、而又出出戏无法保留的形式下,继承和创新到底要走什么样的路?

这是我对这次新剧目展演的想法,后来在孙毓敏组织策划的巡演前排练过程中,我应邀前往观看,看完更加证实了我的想法。我想把我所见到的这几出戏说一说:

《痴梦》——这戏是孙毓敏在看完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梁谷音演出的同名昆曲后,感触良深,马上加以改编整理,搬上京剧舞台的。崔氏这个人物在昆曲中属于正旦应工,因为正旦是用本嗓来演唱的,所以也称之为“雌大面儿”,大面儿就是花脸。用这样一种表演手段或者行当来塑造一个人物,可见这个人物是相当见分量的,所以很多人把崔氏单纯地理解为呆痴、泼辣、疯疯傻傻、出怪相、发神经这就大错特错了,她是正旦,她在舞台上所具有的表演特色是由人物的特殊舞台经历(区别于客观经历)决定的,而不是因为有这样的特色而把崔氏界定为“丑婆子”“泼辣旦”,孙毓敏当年在移植这出戏的时候,很明显是按照大青衣的表演深度来演绎的。繁重的唱功、大段富有神情的念白、有张有弛的做派,无处不显露出孙毓敏先生独到的创造力。我曾说《痴梦》这出戏,特别能够训练演员,因为在戏中,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无一不包括,皆有充分的表达,特别能够调动演员的表演积极性,也特别适合作为教学剧目,但是必须先具备一定的基础,是一个旦角演员想要在表演深度上再往上“拔”一味的灵药。一出《痴梦》,唱念做表,无一不全,戏剧节奏,层次分明,是“戏保人”的戏,只要稍微像个样子,贴演必得满堂彩声。而演员加在一起只有五个人:两个皂隶、一个院公、一个衙婆,加上主演崔氏。人虽少,却是满台生辉,观之后,还能久久回味。这次出演《痴梦》是由唐禾香和张悦分饰,唐禾香在继承《痴梦》的表演上很具功力,融入了不少自己的表演思维,张悦年轻,但是表演上也上佳,火候、尺寸都很好。《痴梦》好演,也难演。这两位演员的发挥是很好的。

《掌上珠》——该戏移植改编自江苏淮剧,原名叫《哑女告状》,当年由戏曲研究专家王家熙先生推荐给孙毓敏,后加以移植改编的。描述的是继母虐待掌上珠干涉婚姻的故事。此次上演演出掌上珠因逃生而摔断双腿后,被呆哥背扶,进京告状的“行路”一折。这戏是很有特色的,就是人偶同台,女演员背负着一个男性的人偶,用自己的下半部身体表现男性的脚步,用自己上半部身体表现女性的唱、念等表演,其中为了表演山路崎岖,旦角演员还要做出跪搓、碎步、盘腿、摔叉,探海等表演,还要在形体表演中演唱,要气不喘,体不弱,十分具有难度,一个人又唱又舞能演上一台戏,还有很多一人发出两种声音,兄妹对话等表演,使得本来很悲苦的戏变得饶有趣味。演出此剧目的演员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青年教师方开柳,她扮相俊秀甜美、嗓音圆润清亮,2009年拜得孙毓敏为师,一个荀派花旦要演出这种挑战性很大的戏,需要付出很多,说实话,若没有点武旦的底子,还真胜任不了这出戏,我在看的时候想,当年孙毓敏腿落得伤疾,这样的戏怎么唱呢?方开柳告诉我:孙先生以前唱此剧的时候没有这么多技巧表演,这次是师父单为我加上去的。我想孙毓敏先生真是用心良苦,对于这出戏中应该具备的技巧,她是想过的,但是身体原因,未能实现。她这次把自己以前的构思全部赋予青年演员方开柳了,希望通过她来实践自己以前的构思。方开柳终于不负众望,在彩排的演出中,展示了自己扎实的唱功和基本功。完美收场。

《陈三两》——对于此剧,更多的人熟悉的程派的代表剧目,程派《陈三两》是根据豫剧同名剧目改编而来的,而孙毓敏的陈三两是根据河北梆子的同名剧目创造的。是孙毓敏先生看过河北梆子的《陈三两》后,决定要移植改编的。和前两个人物不同,陈三两是诗文才女,被迫卖字,骨子里蕴含着一种忠贞坚定的劲头,而且此剧中有大量的唱功、也有回忆往事的念白,戏剧的传奇性,道德与亲情的较量在陈三两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演出该剧的是常秋月,常秋月的嗓音甜美脆亮,行腔婉转,从形象到气质都特别适合人物,而且常秋月是一个爱动脑子的演员,在师父孙毓敏的基础上又作了很多的小修饰和对人物的重新体会。常秋月还是个特别讲究的演员,她十分注重舞台的美观,注重演出服装的精美,自己设计服装,审美独具。《陈三两》是孙毓敏在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的时候排出来的,我觉得孙毓敏先生是一个敢啃硬骨头的人,有那么多剧种的成熟作品和同名程派剧目摆在前面,她能够知难而上,继续移植改编一个荀派风格的,我想是否是陈三两坎坷的遭遇和倔强真诚的性格引起了孙毓敏先生的共鸣呢?她也许觉得自己一定能演好这个戏,才会这样去做的。鉴于目前荀派《陈三两》只演出了后面的情节,我建议常秋月能对《陈三两》的剧本做完善,增头益尾,成为常秋月一出完整的大戏。

《金玉奴-洞房》——这是孙毓敏很知名的代表作了,在很早以前,孙毓敏先生就对原来荀慧生的演出本并参照了童芷苓的演出本加以了改编,增加和完善了念白和核心唱段“花烛夜”和“非是我”,突出金玉奴不畏强权、正直纯洁的人格,之前,有些人对孙毓敏这一改动是颇具微词的,但是从今天演出的状况看,从专业到票友,从内行到外行,只要是唱花旦的,都热衷于演出孙毓敏的版本,我想这就是成功的实践。艺术没有一定的是非原则,很难说谁是对的,谁就是错的。对于角色和剧本,每个人的理解不同,那么在改编上,应该吸取更广泛认同的审美取向。此次演出该剧的是上海京剧院的熊明霞,熊明霞今年的进步非常大,已俨然成为一名大花旦了,气质沉稳,表演大方,也很适合演出该剧。

《双玉缘》——根据吉剧《桃李梅》移植改编而成。剧情描述了姐妹二人(玉李、玉梅)的曲折婚姻,并巧妙反抗恶霸方梦龙的故事。该剧的情节活泼生动、人物也是充满灵气,由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身份的转变,主演要先唱花旦,后反串老旦、小生,在戏中作反串来诠释人物身份的转变,在京剧中是很多见的,比如关肃霜在《铁弓缘》中就一人连任花旦、花衫、青衣、小生、刀马旦、武旦、武生等角色,可谓是蔚为大观。这种手法也是荀慧生大师常用的舞台形式之一,比如《荀灌娘》后反串小生,唱【娃娃调】,我们都知道孙毓敏先生天生模仿力超人,学什么像什么,敏而好学一精多能”,特别能概括孙毓敏的特点。剧情的风趣幽默、轻松活泼加上表演上的“一精多能”,这种相互相成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精彩看点。演出这个剧目的是方开柳和许翠,前后分饰,精彩之处,真是值得期待。

《姐妹易嫁》——根据吕剧移植改编,剧情描述姐姐张素花嫌贫爱富拒嫁书生毛文简,无奈之下迫使妹妹素梅代嫁后才发现毛已高中做官,素花后悔已晚的故事。孙毓敏先生能发现这个戏,可谓是慧眼独具。这个故事情节在我们的观剧印象中已经司空见惯,有很多的戏剧是这种情节,但是一个旧闻的故事到了孙毓敏先生的手中却变得十分新颖,这个戏开始便是毛文简讲述自己的婚姻立场,决定要去试一试张素花对自己的爱情,张素花出场一段荀味十足的唱段,把嫌贫爱富的心理唱得十分明晰,但是又惹人怜爱,这两者看起来应该是很矛盾的,一个嫌贫爱富的人怎么会惹人怜爱呢?这就是京剧的独特魅力了,能把丑陋的东西作出很美的表达,得到观剧时身心上的愉悦。张素花看见锣鼓喧天,以为毛文简高中,前来接自己出嫁,欢喜极了,在楼上闺房又唱有做,在【花梆子】的过门中换取新衣裳,表演得满台生花,十分惹眼,但是得知毛文简并没有做官,而且还是一介穷儒的时候,不听父亲和妹妹的劝阻,赌气回楼,在这里,孙毓敏先生设计了一个大步量、跺脚、撅嘴上楼的表演,真是形象之极,把一个小姑娘失望、赌气、又轻浮的心理状态表现的真真切切,在前面十分程式化规范的表演中,一下子撒开了生活化的元素,观众看到此处,满堂喝彩。这个张素花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几经周折,张素花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未婚夫毛文简的确是做官了,而纯洁善良妹妹此时已经要出嫁给毛文简了,张素花为了赶到前面上花轿,上楼自我梳妆打扮了一番,匆忙间,用白粉在自己的腮帮子上点出两块白块儿,十分滑稽,赶紧下楼来看,毛文简叙述了自己试探张素花真心的经过,张素花像一个泄气的皮球,一下子就软了,在观众轻松的欢笑声中,落下了大幕。整个戏的情节层次相当紧凑,戏剧矛盾十分贴切,一环扣一环,演员能够在台上用“唱念做表”这种戏曲不可缺少的程式性表演填满了整个戏剧表演的空间,真是相当好的一出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最后张素花在脸上抹上的两块白块儿,像个小花脸,我当时想,孙毓敏先生真是十分大胆,能这样呈现人物,有的人也许会认为不美了,过分了。可是我想还真是再也找不到比这一招更鲜活的表演方式了。怎么看怎么可笑,可是怎么看怎么觉得合适!这就是孙毓敏高人一头的地方啊!孙毓敏演出这个戏的时候是1963年,而且是她自己编曲演唱的,可想而知,孙毓敏超前了多少!演出该剧的是天津青年京剧团的青年花旦张悦,张悦的表演十分活泼,灵动的很!有好嗓子,能唱,眼珠子转起来会说话,这样的戏对她来说,也太合适不过了。

《一代贤后》——根据越剧移植改编而成,描述贤后窦姬为维护“汉律”之尊严而大义灭亲,最终“生祭”其弟窦广平送其归天的故事。孙毓敏是上海人,看越剧、懂越剧是她必然的积累,看不能白看,终于又发现了一出好戏。这里的窦姬是“花旦应工青衣范儿”,也就是说表演上偏重于端庄深沉、大方流畅,但是又不失花旦灵动的气息,在“生祭”这一场中,窦姬有大段的【反二黄】的唱腔,音域宽广、高中低音齐备、高度音区相差十几度,对演唱者来说极富挑战性,唱词写得很好,唱腔设计的也很有层次,把窦姬深情、悲情、亲情、离别之情表达的很充沛,层层递进,步步为营,一气呵成之际,使人不得不叫好。这次巡演只演出其中“生祭”一折,我觉得有些可惜,如果前面再能展开写内容更好,那么后面的【反二黄】就不是独立成篇了。表演者是常秋月,一向在舞台上活泼好动的常秋月,演起悲情戏来,丝毫不差,那悲从中来、悲悲戚戚、幽怨愤恨的情绪张力表现的很好!特别是常秋月努力训练嗓音,亮出了一幅漂亮的嗓子。更是锦上添花了。

《狮吼记》——根据昆剧《狮吼记-跪池》移植改编,这出戏当年陈墨香曾今为荀慧生整理并上演过,惜乎年代久远,此剧的演出以及剧本也失传了。它描述柳氏凶悍,丈夫陈季常怕妻又贪色,和好友苏东坡携女伴出外云游,被柳氏暗中派人跟踪,回家来被柳氏责罚而跪在池边,不振夫纲的故事,规劝人们做妻子要温柔,做丈夫要诚实为好。昆曲这折戏,原来是以小生(巾生)为主角的,而孙毓敏先生改过后,变为了旦角柳氏为主角,唱念做表,各有特色。这出戏和《痴梦》都来自于昆曲,但是经过孙毓敏改编后,呈现在舞台上的却是另外一番面貌,也就是说,孙毓敏赋予戏或者说人物的力度要“狠”的多,要鲜明的多,昆曲受本剧种特点的限制,偏于端庄,京剧也受本剧种的限制,讲究规范,孙毓敏则不是,她能游离在两者之间,有能把这两者的规矩打破,树立起一个风格。如同下刀,一刀切中要害,刀刀刻画深刻。比如:柳氏的第一次出场,在没上场前,先闷帘叫板:“陈季常,我把你这没良心的东西啊!你 你 你你气死我了哇”,这句是由念白转向散起的【二黄散板】,散板收掉,转向【二黄回龙】这叫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想这是不是孙毓敏搬来了《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的样式呢?一句念白的劲道,就把柳氏泼辣爽利、声色俱厉的形象勾勒出来了,鲜活之极。一句念白,让人物立得住,这也不是所有当代的演员在创新剧目中都能做到的啊!有时候,我很想看看孙毓敏先生自己是怎么攒出戏来的,想探究她在创作时那一瞬间的灵感。如今是唐禾香来演出这个剧目了,唐禾香有《痴梦》的基础,《狮吼记》和《痴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唐禾香可谓是得心应手,但是唐禾香并不愿意把这《狮吼记》作为《痴梦》的翻版,而是有了很多自己的再创造,她能着重把握住一个“情”字,处处都是为了对陈季常的“情”,那么柳氏对陈季常所有的责罚、打骂、呵斥都变得合理了,使得人物不那么让人惧怕,更加的可爱了。这出戏也是一出轻喜剧,观赏者看着心情愉悦,笑声不断,演员演来也十分轻松,劲头十足的。因为剧本给到位了,人物也给到位了,这样的戏能不好么?但是,我觉得这个剧本还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其中很多过于生活化和随意化的表演还有待商榷,应该适当的拉回来一些程式性的东西。扮演陈季常的演员是青年小生演员辛晓鸣,他扮相俊雅、条件很好。正因为陈季常这样的小生不是二路小生,而是很吃重的角色,所以要求演员要有一口好念白,要有书卷气,同时还要在表演上突出“憨直”、“卖乖”又“狡黠”的特点,要能撒的开,京剧术语属于称之为“攮掖”。辛晓鸣为此下了很大的功夫,我知道他的武小生戏是很好的,这次看了他的文戏,也特别不错,他文武兼备的聪明和灵气展现在舞台上,我觉得他进步非常大。

《翠屏山》——根据传统骨子老戏改编,描述杨雄之妻潘巧云祭奠王押司时,遇海和尚互道思念之情,被杨雄结义兄弟石秀看见,误以为潘、海有奸情,告知杨雄。潘巧云自感委屈,约海和尚私奔,海和尚被石秀杀死,潘巧云自杀而死,杨、石投奔梁山的故事。京剧传统戏早有演出该剧,也是很多花旦的看家戏,孙毓敏演来采用“京梆两下锅”的表现手法,先唱皮黄,后唱梆子,在哭海和尚一场戏中,专门设计了一整套的梆子唱腔。高亢激越、酣畅淋漓,把潘巧云撕心裂肺的情绪表达的很好。京梆两下锅的形式在过去的京剧舞台上早有先例,它是过去艺人合作演出、或者说为争取观众采用的一种演出方式,或者说是一种谋生手段。随着“净化”舞台,这种形式已经很少见了,而过去荀慧生和赵燕侠都这么演出过。孙毓敏沿袭这么演,把传统的东西拿来,改头换面,对观众来说,又有了一种新的观赏感受。匠心别具!该剧由许翠主演,许翠是孙毓敏先生的爱徒,个头、扮相、嗓子都是极好的天赋,有着很娴熟的舞台经验,此次为了演出该剧,苦练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壮的燕赵之音是具有相当演唱难度的,许翠此次演出,驾驭得迎刃有余,确实是一大看点。我在看许翠表演的时候在想:孙毓敏这种“京梆两下锅”的样式,是不是蕴含着孙毓敏对先师的一种悄然回归,抑或说表达致敬的自觉行为意识呢?

许翠在舞台上高亢嘹亮、伤情凄厉的演唱,琴师周志强先生一改往日的京胡,而手执板胡铿锵有力的运弓,在激愤昂扬的嗡嗡声中,观众已经从潘巧云的悲伤中早解脱出来,而是异常兴奋的享受着演职员们给他们带来的绝美的艺术饕餮。忍不住一声叫好!身心爽畅。

这就是京剧的魅力,这也是孙毓敏在她舞台生活六十周年的时候给我们带来的魅力。

以上这九出戏,都是孙毓敏先生移植改编的新戏,或者说老戏新演,从这九出戏中,孙毓敏给我们传达了一个什么信息呢?或者说给予我们一个什么启迪呢?我感想如下:
一、每出戏都是移植或改编来的,这样的创作方式很好,移植别的剧种的剧目,有很多有利的条件:

首先,剧目比较成熟,这些剧目都是经过各个剧种很多艺术家不断地打磨过,提炼过的精品。承接过来,等于得来不费工夫。其次,表演程式和表达方式很成熟,很多艺术家都积累了对这些戏的表演经验,有各种表演可以参照学习,择善从之、长短互补。这是一个既省力又讨俏的办法。孙毓敏自己的话说:我光摘别人的桃儿!依我说,这个桃也不好摘,你的有眼光,还有有本事能给改成自己剧种和演员的风格。不容易!

二、没有大布景、大舞美,全靠演员的表演引人入胜,虽是新戏,舞台上保留着传统戏的演出样式,演员人数精练,又各个有特色,各个无浪费,主线集中,层次分明,突出彰显了演员用“四功五法”诠释戏曲的传奇故事,由此,我想到了一位在京剧界爱导演京剧的话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的某老导演、老教师,前不久,由她导演了一出戏曲的现代戏,光舞台舞美装置就装了七个集装箱卡车,全部是钢筋木板,耗费了几十名工人用一天的时间装台,仅此一项就花去了演出单位实打实的30多万元,另外动用了四十多个群众演员,到上海天蟾舞台演出,天蟾舞台九百多个座位,按一个座位平均200元计算(已经很高了),即便是全部卖了满座,也才18万元的收入。况且还卖不满和许多送票,你还有四十多个演员的费用呢?这么多人住宿吃饭的开销呢?这样的戏曲演出,对于一个私人的演出团里来说,是无法承受的!而演出收入根本无法平衡支出的开销。如果是对于一个国营的事业单位来说,这算不算浪费国家资源呢?导演也要算算账:七辆集装箱卡车租金多少钱?工人工资多少钱?汽油多少钱?工人的盒饭多少钱?剧场多少钱?剧场有多少个座位?每个座位多少收入?戏曲能有多少观众买票?这些帐算了没算?是不是导演也应该要算算这笔账再去进行导演创作呢?不要一味的坐在下面只知道自己过导演瘾,呼风唤雨、全面铺开,而不管或不懂戏曲演出的经营模式啊!我想说:这是愚蠢的办法!是不适合戏曲演出的办法!我们的戏曲界的前辈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演出模式和经验,为什么不加以遵循和学习?不知道这位导演知不知道剧团经营性演出和学校学院派演出的区别在哪里?我不反对大制作,但是入不敷出、没有对国家和社会有一点贡献、排完就偃旗息鼓的文化作品的大制作就是废品,是完全不可取的。用舞美、导演强行加以灌输违反戏曲规律,剥夺演员自身四功五法创作权利就是对当代戏曲生存状态的破坏和残害。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导演们要反思,开展批评!指出的是个人,批评的是现象!
这看似题外话,实则不是题外话,孙毓敏先生个人创编的新剧目演出就为我们在新剧目创作演出上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明白戏曲的运作模式,知道戏曲“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以典型见普遍”的艺术规律和创作规律,不浪费资源、不浪费人员、精打细算,并且尊重戏曲演出的原生态样式,以演员的四功五法的表演引导和散布舞台戏剧之美,而且处处可见对这种美的传达诉求。使观众在演员在舞台上个人魅力的彰显下获得对戏剧的感悟、熏化、愉悦,才是中国戏曲的舞台表达的真谛。

三、演员直接参与创作,孙毓敏先生是一个创作型的演员,她有思想,有灵感,总是能在一个普通的事物中找到令观众激动的元素,在她这次舞台生活六十周年展演的独创剧目中,基本上都是自己直接参与创作的,自己编腔,自己修改唱词,自己创作表演手法,自己揣摩戏情戏理,表演节奏和层次。并联合他人共同对剧目进行完善和提高。这是最值得当今戏曲演员们学习的。演员要在演出中占领主导型地位,要有自己的意见、想法和观点,并能够付之于实践,要能成为一个不受外界、外行摆布的、自我有创作能力的演员,戏曲以“主角中心制”无可动摇,你自己不创作唱腔或者对唱腔进行二度创作,你怎么能唱的顺呢?自己不修改唱词,你怎么知道情绪渲染的够不够呢?自己不揣摩戏情戏理,怎么能够演出精彩呢?自己不和帮手们加以完善,怎么能聚集集体的智慧呢?演员们,不要等待,等待穿别人做好的衣裳,别人送来的饭食,这样的衣裳不一定合体,这样的饭食不一定健康。要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发挥自己,才能演出好戏,才能让自己的戏在历史上立得住,站得稳啊!

说到这里,我想我的话已经很明白了,以上的观点,这就是我喜欢和崇敬孙毓敏的原因,她以自己的眼光、智慧、能力、主见创造了这些作品,是很了不起的。像她这样的演员多吗?不多。

这次演出的九出戏一共分三天演完,每场结束之后,孙毓敏先生要上台和徒弟们清唱一段,孙毓敏说她想唱《荀灌娘》当中的“荀家呀世居颍川上”,孙毓敏唱起来了:

荀家呀世居颍川上,

书香门第呀有荣光。

曾祖荀彧声望广,

官居侍中啊在朝廊。

汉室曹操生歹想,

位晋九锡称魏王。
曾祖三番谏章上,

被曹加害一命亡。

爹爹荀崧忠良将,

官拜太守镇襄阳。

哥哥啊!

从今需要改形样,

莫负我荀家姓氏香。

孙毓敏先生一唱起来,眼睛开始闪光了,又笑成了一个月牙儿,娇憨之气油然而生,一曲终了,她深深地鞠躬,我这才注意到,她确实年纪大了……在舞台上生活了六十年,在舞台下已经年过七旬,我想她所想的、所做的、所贡献的,不过就是为了她唱的那最后一句“莫负我荀家姓氏香”。她是荀家的信徒,是京剧的信徒,虔诚!真挚!这虔诚和真挚打动我!看着她鞠躬的体态,不觉内心一酸。此瞬间的感受,语不能表……

她的舞台生活演出,请我帮忙,我当然义不容辞,因为无论对她本人这样一位经历风霜雪雨的女人的尊敬也好,还是对她身上旁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和智慧的钦佩也好,我都愿意贡献我的力量,因此,我写下了以上的文字。

临行时,孙毓敏先生要留我吃饭,说:你别走了,跟我吃饭,咱吃盒饭!

我说:吃盒饭!很好很好,节约!还有,您没拿我当外人!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