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姑娘赵津羽,痴迷昆曲。36岁,学艺24年。非专业演员,但也许是全国唯一的职业昆曲推广人。
12岁对昆曲一见钟情
2005年8月20日,兰心大戏院,“梦缘昆曲”个人专场开演。《牡丹亭·惊梦》《百花赠剑》《挡马》,三出折子戏风格迥异,赵津羽演来一气呵成,有些专业演员也未必能做到。这是国内首次昆曲票友个人专场,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评价:“演丽娘美,唱百花妙。”
那年她29岁,已学戏17年,是一名高校教师。如果投身艺海,她很可能是优秀演员;但她甘愿栖身幕后,为昆曲奔走呼号。
12岁时,启蒙老师胡宝棣搬出一堆五彩缤纷的行头,为赵津羽掀开昆曲世界的门帘。年幼的她一心想着,快点穿上那身漂亮戏服,从此对昆曲一见钟情。赵津羽就读的武夷中学以昆曲为特色,全班40多人学戏,属她唱得最好。如今,唯独她一人还在坚守,其间师从胡宝棣、王芝泉、张洵澎等人,并有幸受过昆曲泰斗俞振飞点拨。
告别讲台专职推广昆曲
“唱腔圆润柔媚,长笛徐缓悠扬,裙裾飘逸,水袖翻飞……”昆曲之美,令赵津羽沉醉,“唱词像诗词,婉约凄美,文学性高。单看剧本,就很享受。”
赵津羽想过做专业演员,“家人更希望我把昆曲当爱好,自己也挺喜欢做老师。”师范毕业后,她女承母业。母亲王晓云是退休教师,也是戏迷,曾和女儿同台联唱6种曲目,技惊四座。赵津羽的丈夫为人低调,默默支持妻子多年,不愿出镜,也不愿留名。
2007年,拥有12年教龄的她,不顾校方盛情挽留,毅然辞职。在学校,她是业务骨干,还积极推介传统曲艺——建兴趣小组、自编小学京剧课程、将昆曲引进大学校园。
但赵津羽不满足。“带学生进剧场,效果不佳。他们看不懂,必须先普及ABC。”她觉得,推广昆曲,有太多事要做。“精力有限,没法兼顾。全国有很多老师,但职业推广昆曲的,可能就我一个。”
建俱乐部吸引数十会员
辞去稳定工作,赵津羽办演出、带徒弟、开讲座、建俱乐部……只为让更多人感受“百戏之祖”的芬芳。
多数演出,不在传统剧院。社区、广场、公园、企业、银行、机关,都是赵津羽的舞台。今年顾村公园樱花节开幕式上,她身着戏服,应邀出场。雨打樱花,抚琴吟唱。她还到基层办讲座,介绍角色、行头,讲述历史、故事,和观众互动,展示昆曲魅力。
赵津羽建昆腔京韵俱乐部,吸引数十名会员,每周在荣华居委会活动。她倡导“慢活”,“许多人被工作压得身心俱疲,昆曲能静心,提高修养。不久的将来,希望唱昆曲会和学瑜伽、跳拉丁一样,成为时尚生活方式。”
每个学生都应是推广者
学艺24年,她欲罢不能。“还有很多精华要学,必须加倍用功,传承张老师的艺术生命。”提起学昆曲的好处,赵津羽能说一箩筐。“修型塑体,保护声带,电眼美人,提升气质”,这16个字印在俱乐部宣传海报上。“有点像太极拳,得练气,修身养性,昆曲演员都长寿,显年轻。”赵津羽将此归纳为“昆曲养生宝典”,引来众多白领丽人。
学生并非都是票友,有些人年底突击学戏,好在年会上秀一段。“与众不同,又显高雅,很容易吸引眼球。”赵津羽笑言。
她对学生很严格,不达要求,别想轻易出师。“只要学过昆曲,就应是推广者,要担起责任。如果敷衍了事,唱得一塌糊涂,别人会觉得,昆曲这么难听。”她说,“你不是丢师傅的脸,而是在贬低这门艺术的声誉。”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