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晚,在郴州市艺术中心的昆曲折子戏专场表演中,台北昆剧团团长应平书在《琵琶记·南浦》中扮演赵五娘,以抑扬顿挫的唱腔、优美的身段,博得场下“昆迷”们的阵阵掌声和叫好声。
4月26日至29日,“相约郴州”海峡两岸昆曲交流展演在郴州举行,来自台湾的台北昆剧团和大陆的7个昆剧院团的昆曲艺术家联袂登台演出,展现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雅乐风采。
昆曲演员仅800人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江苏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是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昆曲综合了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积淀和传承了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
清代中叶后,随着地方戏的兴起,昆曲渐渐衰落,至民国初年,昆曲演出戏班困于生计,纷纷解散。到上世纪40年代,已鲜有成建制的昆班,昆曲艺人大多流离失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昆剧《十五贯》的恢复演出,昆曲价值被人们所注意,昆曲院团陆续恢复和建立,一些传统戏也恢复演出或被挖掘出来。
目前,大陆有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浙江昆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湖南省昆剧团、永嘉昆剧团共7个昆剧院团,艺术家和演员加起来只有800人。在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中,7家昆曲院团均保留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性质,以更好保护传承昆曲。此外,在台湾也有数家昆曲团体。
保护传承有喜有忧
“台湾有最好的观众,大陆有最好的戏剧。”湖南省昆剧团老艺术家余懋盛这样描述两岸昆曲发展的现状。在“相约郴州”展演中,记者发现大批年轻演员成为“台柱子”。余懋盛欣喜地说,全国的昆剧院团都采用老、中、青、小的阶梯培养模式,大批的“80后”、“90后”演员走上舞台,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湖南省昆剧团成立于1960年,现在有艺术家和演员80多人。团长何初贤介绍,剧团以年轻演员为主,30岁以下的超过了一半。他告诉记者,去年剧团和郴州艺校联合办学招生时,有上百人报名,最终挑选出55名青年学生,“在5年学制期满后,剧团将择优录取,会有一定的淘汰率,但是家长仍然愿意送孩子来学习。”
昆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化部成立了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拨付经费要求每个剧团每年恢复一个传统剧目或创作一个新剧目。湖南省昆剧团2010年、2011年相继恢复出《荆钗记》、《白兔记》,北方昆曲剧院4月26日晚在郴州演出的《红楼梦》,属近年新创作的剧目。
不过,目前恢复的剧目仍然非常少,且有些恢复剧目没有达到前辈的艺术高度。省艺术研究所所长邹世毅告诉记者,现存有剧本和曲谱的昆曲剧目有上千个,能够演出的还不到100个,湖南省昆剧团能演的也就几十个,整理、改编传统剧目还有很大的空间。要通过经典剧目的抢救传承,培养一批功底扎实的艺术家,实现昆曲的“生产性保护传承”。
坚持传统还是适当创新
昆曲文辞华丽典雅,曲调清逸婉转,表演细腻优美。在何初贤看来,昆曲节奏缓慢,可以陶冶性情,缓冲现代的快节奏生活。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正因为如此,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于昆曲应该立足于‘保’,尽可能多保留传统的东西”。在现代社会,昆曲是保持特色还是进行创新?
不少专家认为,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适当创新。邹世毅说:“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昆曲要在现代社会里获得认同,应该允许其有所变化。”
何初贤告诉记者,“相约郴州”展演的两台大戏《红楼梦》和《白兔记》,其实都有创新。前者在音乐中采用现代作曲手法,加入西洋乐器,不失昆曲的韵味,表现力又更丰富;后者在音乐、配器、舞美等方面都吸收了新元素。他认为,在剧情发展的节奏方面,昆剧也要与现代人心理相适应,不宜拉得过长,“全本的《牡丹亭》,以前是连续演出几晚,今天的观众不可能天天看。”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