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昆曲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海外昆曲社传习班1991年成立,到2011年刚好二十年。

成立之初,只有一位老师和两名学生,老师是来自上昆的旦角演员史洁华,学生是一位京剧票友和我。京剧票友学基本功,我学思凡。

二十年后,我还在跟史洁华老师学习,成了年龄最大的学生,同学们大都跟我的儿女年纪差不多,有几位二十刚出头,都是专业人员或学生,平时忙着工作或学习,只有星期六才有空学昆曲。许多人从来没有唱过昆曲,更没有学过身段,因为看了昆曲社的表演,特别是看到传习班学生的汇报以后,不但喜欢上昆曲,而且抱着好奇心来报名学昆曲。

昆曲是大家公认为最美、最优雅,也是最难学的表演艺术。爱看昆曲的人比唱曲的曲友多,而唱曲的曲友又比学昆曲表演的人多。海外昆曲社传习班与一般业余昆曲社不同,大家不是来听曲、唱曲,而是来上课的,所以更像一个业余的艺术学校。二十年来,曾在昆曲传习班注册上课的学生约五十人。

传习班课程分为小生组与旦角组,每一组又分基础唱曲,基础身段;进阶唱曲,进阶身段等课程。学完基础课和进阶课的学生,可以选择一齣折子戏,学习剧中人物的唱念做表。基础课和进阶课是合班课,有两个或几个学生,折子戏表演则是一对一的教学。其他固定的课程还有笛子课,由专业笛师教学生吹笛技巧。另外还有舞台化妆、昆曲基础知识和特别讲座等不定期的课程。

一年有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上课时间是每月第一到第四个星期六,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半。一天有四节课,每节课一个半小时。中午有半小时休息和吃午饭。目前有二十个学生,旦角组有史洁华和杨玲两位老师,小生组只有吴德璋一位老师。由于学生多,老师少,而且学生程度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所以分成两组上课,一组学生第一和第三个星期六上课,另一组第二和第四个星期六上课。有几位学生时间较充裕,选的课比较多,每个星期六都上课。除了各自跟老师上课外,每月有两次曲会,大家聚在一起唱曲,由专业笛师和会吹笛子的同学伴奏。

基础课和进阶课一般要学两年,一齣折子戏通常要学一年。学习的身段课程包括旦角身段组合,小生身段组合,水袖舞,游园舞蹈,借扇舞蹈,花神舞蹈和趟马等。折子戏有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琴挑、偸诗、絮阁、小宴、思凡、断桥、亭会、哭监、写状、出猎、芦林、痴梦、南浦、认子、闹学、佳期等二十几齣。

由于学的是昆曲表演技巧,所以无论基础班、进阶班,还是高班的学生,只要学习到一个段落,老师都鼓励他们登台表演,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年举办两次正式的师生联合公演,有舞台、乐队和观众。另外还有两次内部汇报,学生们自己选定节目报名参加,或清唱,或演出一小段折子戏,不化妆,不穿戏服。表演结束后,由老师们讲评。

在美国,常年开办,有正式课程和教室,有专业老师教导学员昆曲唱念做表的学校,只有海外昆曲社的传习班。即使在两岸三地,像这样以昆曲传习和表演为主要活动的曲社也为数不多。
传习班的行政人员都是学生兼任的义工;老师们以及演员、乐队和舞美人员都是有报酬的。加上表演和上课场地的租金以及意外保险金等,每年开支很大,所以学生们都要交会员年费和学费,不过比一般艺术学校的学费还是便宜很多。从1992年起,昆曲传习班每年都得到纽约州艺术基金会传习计划的资助,并受基金会的监督。每年都要填写活动计划和年度报告,还要提交宣传资料、节目单、演出照片和录像等。基金会有时会派员来实地审查,并填交审查报告。

担任旦角老师的目前有史洁华和杨玲,以前有涂畹芳、殷海宜、乐漪萍、王焕如、杨丽丽等昆曲和京剧专业演员;小生组除吴德璋老师外,先后有王泰祺、沈晓明、温宇航等昆曲专业演员。十多年来教授笛子的是前上海京剧院的专业笛师徐煜源。在传习班教授过戏曲锣鼓的,有前北京京剧院的鼓师赵春琪,前上海京剧院鼓师黄世荣,前南京昆剧院的鼓师王振声和季志良。来自上海京剧院的化妆师杨桂英老师教授戏曲化妆;上海昆大班的闻复林老师教授老生唱腔;苏州继字辈的尹继芳老师有时义务指导小生唱念和表演。

老师们的专业和教学方法都不一样,但是每一位老师对学生都有无限的爱心和耐心。学生们尽管时间有限,学习难度大,而且进度缓慢,一般都能坚持学习。除非是工作、家庭过于忙碌,或搬到外州,或健康有问题。大家都觉得在海外能够跟这些“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老师学昆曲是一种福气,所以非常珍惜这种难得的机缘。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