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近日,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昆剧爱好者、研究者和曲艺工作者齐聚昆山,在昆曲的发祥地共襄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的盛况。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昆剧节期间举办的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也坦陈昆曲繁华背后传承发展的种种忧虑。

81岁的中国昆曲研究会名誉会长丛兆桓告诉记者,1956年昆剧《十五贯》在北京演出引起轰动,“一出戏救活昆曲剧种”。当时南、北昆老艺人身上存活的传统折子戏约为700余出,但保护、挖掘、抢救、继承了55年,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光阴,如今国内7个专业院团在职演员总共能演出的传统昆剧折子戏不过200余出。 对此,丛老一再强调: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民族艺术、民族文化不能丢。现在艺术样式很多,年轻人确实有更多的选择,“可如果昆曲这样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上传丢了,毁掉了,那就太可惜了。”

类似的声音,在为期3天的研讨会上多次出现。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会副会长邹元江更是大声疾呼:“昆曲遗产的存活现状并不容乐观,当下最紧要的工作是抢救。” 

“传统文化,当代艺术”,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桢对昆曲的定位。在他看来,对待昆曲艺术,首先要准确定位,既不能完全推向市场,也不能成为“博物馆艺术”。“我们也希望昆曲能够实现传播最大化,但事实上,昆曲的艺术形式和特点可能让它无法实现传播范围的过度扩大。对待昆曲,应以保护为重,遵循戏剧发展的自然规律。”

如何让昆曲这枝600岁的“幽兰”释放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创新被证明是可行之道。但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周秦认为,“创新一定要以继承为基础,不能在对昆曲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创新。否则,那是用创新掩盖自己的无知。”对此, 曾领衔主编国内第一部昆曲大典——《中国昆剧大辞典》的南京大学教授吴新雷表示认同,他说:“现在经常讲昆曲要‘革命’,但是不能把昆曲的‘命’给‘革’丢了!”
那么,该如何传承,又该如何创新?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俞为民的观点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呼应。他认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首先是内容上的创新与发展,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为今天的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昆曲剧本;其次是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在不失昆曲的艺术特征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昆曲的表演手段,增强昆曲的艺术魅力,以适应当代观众的欣赏需求。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