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化玲曲友邀请我们几位到她家做客,聊天之余,给我们播放刚买到的张卫东先生的在国家图书馆的昆曲讲座DVD,讲座内容视角很是新颖,主要谈到了昆曲在京城的兴衰历史。最后张先生拿起笛子教听众唱一段,曲目是《长生殿惊变》的【粉蝶儿】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燕。御园中秋色斓斑,柳添黄,苹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阑,喷清香桂花初绽。看到的景象是听众似乎兴致并不甚高,只有老师陶醉其间。这几日整理照片,发现几张去年在深大课堂拍到的几张照片,也是张卫东先生在教学生们唱这支【粉蝶儿】,学生们似乎也很有些勉为其难的样子。当时就觉得奇怪,为什么要教初学者这支散曲呢?
张卫东先生教学的这两个场景挺有典型性,感觉在其他场合也常遇见这样的情形。昆曲老师们对曲子的审美似乎和在门外张望的好奇者或初学者有比较大的距离。以个人感受来说,听了十多年的昆曲了,但是对于散曲依然觉得旋律难记难学,学过后也很少有兴趣想得起来去唱,时间久了就淡忘了。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其他曲友,似乎感受差不多。
此外,拿这支【粉蝶儿】来说,唱词是十分优美,但演唱时生的音色要有真假声,初听者往往很不适应,觉得怪怪的,听惯如京剧的老生的大嗓,初听昆曲生行的声音总觉得不自然,也没觉得音色优美到马上就能吸引到人。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老拿这些听起来并不那么入耳,记起来也不容易的散曲来“吸引”初学者呢?这不是有违传播吸引年轻人走进昆曲艺术的初衷吗?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