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宾: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所长 田青
北方昆曲剧院演员 周好璐
主持人:姜 华
编 导:彭莹 马潇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天下天天谈》。近一段时间,北京大学开设的“经典昆曲欣赏课”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授课教师包括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先生等等,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门课开在北大,所以上课的都是全中国最优秀的学子,所以这门课被称为史上最火爆的公共选修课,那这门课怎样火爆?背后有哪些奥妙呢?我们先到课堂上去看一看。
小片1:燕园春意 昆曲飘香
配音: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个春天,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又流动着一个关于“美”的话题,同学们口口相传的,就是新开设的“经典昆曲欣赏课”。(可用带1学生在排练室的画面)
记者出镜:
我现在是在北京大学……
配音:
放眼望去,这个能坐300人的教室里,早已是座无虚席,连过道和楼梯都成了视线不错的“好位置”。
晚上7点整,随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来自我国台湾的著名作家兼昆曲制作人白先勇先生站到了讲台上,开始了今天的“经典昆曲欣赏课”。(加打招呼开始上课的画面)今天,白先生主讲的是“昆曲抒情诗化的美学”。伴随着白先勇先生对于昆曲与美的诠释,台下近400名年轻学子,也一同展开了将想象放飞的翅膀。(画面带讲课环境音)
(张边唱边讲的画面,带声音)
在当天的课堂上,昆曲大师张继青也亲临现场,用边唱边讲的方式为同学们讲解昆曲的表现力和美感所在。更让同学们惊喜的是,优秀青年昆曲演员、张继青的爱徒沈丰英更是身着戏装,惊艳亮相在课堂上,在千回百转的笛声中为同学们示范了昆曲经典《牡丹亭》中《寻梦》的片段。偌大的教室里,似乎时间和空间在这一刻凝固,只有台上的“杜丽娘”一嗔一怒、一颦一笑,才是最真实的。眼波流转,余音袅袅。(表演画面,上唱词)
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同学们的脸上写满了意犹未尽的表情。一下课,今年已经73岁的白先勇先生就被热情的同学们团团围住,一一为同学们签名、并合影留念。
昆曲之美吸引年轻学子
主持人:这门课真的是别开生面,你看有讲座,有讲述,有现场演示还有表演。难怪是被称为史上最牛最火爆的公选课。而且刚才我们还看到,在听课学生当中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关于这个现象,我们请现场两位嘉宾跟大家说一说。
首先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所长,同时也是长期从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田青教授。田教授,关于这个现象您怎么看待,青年学生对昆曲有如此浓厚的兴趣?
田青:我觉得这一点不出人所料,真正的美,不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得到反映。不过说北大的昆曲课,这个昆曲课是史上最火的,我倒觉得这是史上最奢侈的课,能够在这样一个课堂听这样的课,这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这种缘分,有这样的幸运。
主持人:的确是。我们来给大家介绍演播室的另外一位嘉宾,是北方昆曲剧院的优秀演员周好璐。好璐出生在昆曲世家,而且是获得了戏剧戏曲学的文学硕士学位。我们也知道,您以前曾经在北大演出过,当时的情形是不是像刚才那么火爆的公选课一样?
昆曲受年轻人欢迎程度出乎意料
周好璐:其实我们进北大演出,我们在其他的院校也演出过,确实在北大演出,无论是他的演出氛围,或者说是效果,确实都要更突出一些。因为北大一直以来,跟昆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北大的学者们对昆曲也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里面。我上礼拜在北大演出了昆曲《陶然亭》,是讲述石评梅的一出戏,我饰演石评梅。
主持人:现代剧。
周好璐:是现代剧。当时演出的时候心里很没底,不知道看惯传统戏的观众能不能接受,但是事实就是令我们很惊喜,当天坐无虚席,而且那边的观众群非常年轻化,90%全是年轻人,很多观众都是他看了这出戏之后,看这一出戏之前,他先去做功课,他翻阅大量的石评梅和高金宇的资料,做足功课再来看我们的演出。包括我们演传统戏,看到很多观众在底下拿着剧本,拿着曲谱对照我们的演出,说明在那的观众带着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态度来看昆曲,所以这个在其他地方确实是不多见的。
主持人:其实关于这次我们所说的,比较受欢迎的公选课的情况,我们记者从北大老师那也了解到一些情况,他给我们介绍说媒体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我们来看一下。
小片:信息团:各媒体争相报道北大开设“经典昆曲欣赏课”
配音:
连日来,北京各大媒体和门户网站纷纷对北大“经典昆曲欣赏课”进行了报道。《北京日报》发表题为“水磨腔醉了北大课堂”的报道文章,称“112岁的北大再次为600多岁的昆曲打开一扇传承的大门”。《新京报》发表题为“白先勇北大火爆传昆曲”的图片新闻,向读者展示该课程“如何把几千年的古典文化与现代结合起来”。而在搜狐网上介绍“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的文章中则称,“昆曲艺术在历史上曾经陶冶了大批的文人骚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之一。北京大学一直以来非常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吴梅先生、俞平伯为首的大批专家学者深深沉浸在昆曲艺术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形成了北大悠长的昆曲传统。成为北京大学艺术百花园中独特的风景。”
而对于北大开设的这门课,白先勇先生本人也是感受颇深。
采访白先勇:
同学们热烈的不得了,本来三百个位子,进来了四五百人。下一步我们还准备在苏州大学开设昆曲课,因为苏州是发源地,我想一南一北先立起来。
昆曲魅力唤醒年轻人文化归属感
主持人:好璐,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北大开设经典昆曲欣赏课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这事说明了什么?
周好璐:北大学子热烈追捧昆曲,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昆曲它在历史洪流之中,变迁之中,还有现在比较浮躁的这种整个的大环境之下,没有搅乱它这种一唱三叹的这种清丽优雅,而是始终保持本真淡定的艺术气质,并且把这种艺术特征发挥到极至。所以我想像它这样一种魅力,使接触它的人,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会产生一种文化的归属感,虽然遥远,但是很亲切。
主持人:对。
昆曲受追捧映衬中国的发展进步
田青:这里边她讲的昆曲得到北大学子欢迎的一个主要的内因,当然还有一个,我认为是外部的条件。
主持人:是什么?
田青:今天中国逐渐的,由于经济的富强,而逐步的产生了一种文化自觉,这一点的确是如此,你如果是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谈不上欣赏昆曲,所以叫衣食足然后知礼仪。所以我觉得北大学子对于昆曲以及其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那种浓厚的兴趣,我觉得反映了这一代年轻人他们的文化自觉。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看《天下天天谈》,说到对昆曲艺术的推广,反映出我国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其实这个话题也可以让我们来看一看,参考一下邻国日本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方面,他们其实也面临着不小的难题和挑战。
小片3:“文乐”木偶戏:日本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
配音:
“文乐”木偶戏起源于17世纪,是日本最主要的传统舞台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日本四大古典戏剧之一。该戏种集说唱、乐器伴奏和木偶剧于一体,剧情主要来源于封建时代的历史剧和揭示感情与社会责任之间冲突的当代戏剧。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掌握这门艺术的人却不多了。如今,从事“文乐”木偶戏表演的很多演员都已经上了年纪,而日本年轻一代对木偶戏又不感兴趣,怎样保护和继承这种文化遗产,成了很现实的问题。2003年“文乐”木偶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给了祖祖辈辈从事“文乐”木偶戏表演的老艺术家们极大的安慰。他们希望,通过把“文乐”木偶戏介绍给全世界,让这种日本的传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经久不衰。
日本传统文化保护曾走过弯路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是日本的情况,田教授就您的了解,其他国家是不是也面临着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继承和保护的一些困局?
田青:日本刚才我们看了这个小片子,很有意思,日本应该说他是最早,他从50年、51年就提出来保护无形文化财产这样一个思想。这一点日本人也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过程,就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或者在二战之前,从他明治维新之后,他们完全要全盘细化的,就是脱亚入欧,那个时候像文乐,包括他歌舞伎。
主持人:不被重视了。
田青:不但不被重视,比如像大相扑,也是日本的国技,在那个时候命令禁止,认为大相扑叫野蛮的裸体游戏,整个日本把这个传统都抛掉。所以日本在这方面他应该说,是做得比较好的,我们所有到过日本的人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就是日本一方面特别现代化,日新月异,另一方面他对传统的东西,他对古老的东西,整个社会有一种尊重,崇敬,甚至敬仰这么一种态度,一方面高速发展,一方面这边保护又非常好,在这点上,日本这种双轨制的文化这种政策,我觉得特别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
传统文化保护走“双轨” 保护与传承相辅相成
主持人:什么叫双轨制?
田青:发展就是发展,创造就是创造。另外保护就是保护。
主持人:这两个事并不矛盾。
田青:没关系,你保护的东西就是保护,我们不是这样,我们一听到保护,是不是要控制发展,要不要加上什么电子琴,现在昆曲有的演出我也知道,吊维亚,昆曲那些唱词,我爱你都上来了,有这样的,昆曲在发展,很多人要发展,这点就完全是错误的。就像我们吃涮羊肉,我要改革,我希望外国人喜欢,比如羊肉我改成,它有点膻味,用别的东西。
主持人:比如不蘸麻酱,咱们改蘸黄油了。
田青:蘸黄油,甚至拿冰激淋和在一起,你就把它的特色破坏了。而你的特色,你的DNA被改变了之后,你就不是你了,你用英语唱的哇扬是什么东西呢,就像用英语唱昆曲,可以,能成功吗?我们做过,用英语唱京剧。中国人不喜欢外国人不喜欢,就是冰激淋涮羊肉,外国人也不能吃,你中国人也不能吃。
主持人:说到一个国家文化传统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是在这个国家的外国人,也许最有发言权,现在我们就来连线《人民日报》驻日本记者,《环球时报》的特派记者,于青你好,想问你这样几个问题,目前日本的传统文化的近况如何?你观察到的日本年轻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是怎么样的?而且日本政府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有哪些措施?
于青:日本传统文化近况,我觉得还是很值得乐观的,你比如说他的剧场,你像他一个最传统的戏剧大家都知道叫歌舞妓,他很大的剧场就放在最商业化的街道的银座附近,所以平常很容易吸引观众前去观看。从我平常观察,还有采访过的印象看,日本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是有这么一个过程,他也不是说他一开始就很喜欢,但是主要是教育界,还有政府,他有相应的程序来进行推动,让年轻人去接受。他专门国家推动了项目就叫体验传统文化。他有的青少年看了他就喜欢,他就主动日后再有机会,他也会去主动去看,去吸收。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于青从日本给我们发回的报道,谢谢。刚才我们看到是日本的情况,像发达国家,比如美国那的情况怎么样呢,现在我们连线《人民日报》驻美国的记者,《环球时报》的特派记者管克江,管克江你好,我们知道美国建国就才二百多年的历史,在美国有没有大家公认的文化传统,当地年轻人是否认同这样的文化艺术传统?比如说美国政府方面又有哪些措施来保证这样的文化传承?
管克江:要说美国的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因为美国不存在一种单一的贯穿几百年历史的普遍文化,但是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各地移民带来不同文化,最后相互融合,又形成一种很特殊的文化,因为美国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特别大宗流行文化,对年轻人影响也很大。不过现在目前美国文化面临着一个挑战,就是商业化的冲击很大,很多商业价值不那么高的文化形式往往得不到重视。所以美国在这方面基本思路是政府投入和商业运作共同的结合。比如牛仔文化,在美洲大陆放牧的历史阶段形成的,现在已经在大陆已经看不到牛仔了,但是美国很多中西部州,每年都会举行牛仔文化节,除了骑马、斗牛这些和牛仔有关的活动,他还举行其他的比如说大型演唱会,大型游园活动等等,用这种方式保持文化的传承。
主持人:好,欢迎继续收看《天下天天谈》。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且文化传统也是熠熠生辉,像今天我们一直讨论的昆曲就是其中一例,说到昆曲,到底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魅力,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昆曲到底是什么样的。
小片5:昆曲:穿越时空的温婉与高洁
配音:
昆曲发源于苏州附近的昆山,距今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百戏之王”的称号。昆曲的美学价值结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各种美之极致于一身,经过数百年的千锤百炼,得到无数文人、音乐家、戏曲表演者的悉心投入,而磨合成—种最精确、最精纯、最精致的表演艺术。2001年联合国首次评鉴“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将中国的昆曲列为十九项世界文化遗产之首,这是中华民族一大殊荣。
当然,昆曲最根本的美,还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美,飘逸、高洁、优雅……而这些特质,都可以通过昆曲一一呈现。
学生采访:2.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自己的理解?以后还会继续关注昆曲以至于中国传统文化吗?会怎么做?
昆曲的“平静宁远”让人忘却纷繁
主持人:好璐应该对昆曲最有发言权的,你给我们说说昆曲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它的魅力和价值到底在哪里
周好璐:说这个我又得先跑跑题了,知道去年2009年是什么年吗?是全球慢生活潮流的源头,慢餐运动诞生二十周年,为什么要说这个运动呢?因为现在人的压力真的是很大,叫养车、养房、当房奴。所以说慢餐运动,慢生活运动,就是有一个笑话说你已经在雨中走了,前面还下着雨,咱们索性慢慢走吧。就是人们现在已经开始有意识慢慢吃,慢慢走,慢慢思索,慢慢去爱,放缓脚步来慢慢享受人生,我想那么昆曲在现今这么一个社会当中,它的这种平静宁远,确实能够给予现代的人们,能得到片刻忘却纷繁,超越功利,还有这种平静宁和的心态,你第一次到昆曲,觉得心里真的很平静,我想它的精神文化价值可能是现在的年轻人,现代人所渴求需要的一种东西。
周好璐与昆曲的不解之缘
主持人:我知道你原来其实唱程派青衣的,后来怎么开始演昆曲的?
周好璐:这个也是我一直想要向广大的戏迷朋友,或者曲友朋友要澄清的一件事情,其实我最早学的就是昆曲,我在九岁的时候是奶奶给我启的蒙,学的第一出戏就是昆曲的游园惊梦,之后为什么考上京剧科,因为那个时候不招昆曲班,所以只能考上了江苏省戏剧学校的京剧科,但是即便上京剧科,我的昆曲也是从来没有间断学过,从小京昆双轨,后来到了北京之后,表演系也是程派和昆曲双轨学。应该说,昆曲是主线,京剧是副线,只不过自己没有想到,到最后京剧学到硕士这个学位,这个副线稍微粗了点。完了之后为什么会投身于昆曲呢,其实这里面也是有原因的,第一个是我奶奶,她是06年在我毕业前她去世了,去世之前,她也很希望我能够继承昆曲,后来奶奶去世之后,我才找到被她保存的特别好我爷爷的日记,很小很小一个本都放黄了,翻到爷爷有一句话,他说如果早早,早早是我的小名,早早能学几出昆曲戏我死也瞑目,我当时那种感觉,我觉得,爷爷他在世的时候他也说过,都讲要继承,要传承,都不让自个儿家小孩去学,我们怎么要求别人来传承。所以,对于我们这个家来说,可能昆曲真的是沁入我血液里的东西。
主持人:所以我觉得昆曲你等于是童子功,从小就在学就在练。
周好璐:对,是。
主持人:我真的有一个不情之请,能不能在现场给我们演示一下。
周好璐:没问题。
主持人:也让我们饱饱眼福。
周好璐:没问题,我为大家带来,还是大家最熟悉的吧,《牡丹亭》当中游园惊梦的经典中的经典唱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现场演唱)
主持人:要更好的保护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最重要的还是传承,那我们的青年人是如何保护继承和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呢,我们再回北大来看看。
小片6:高校学子将出演校园版《牡丹亭》
配音:我们的记者在来到北京大学采访的时候,正值校园版昆曲《牡丹亭》选角活动在该校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近80名昆曲爱好者参加了面试。据活动负责人告诉我们,全部由各高校大学生演出的校园版《牡丹亭》计划在学期末公演。四年前,白先勇先生改编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靓丽佳偶的生死别恋,让习惯于快餐爱情的年轻观众惊为天人,再一次接纳了这软糯的水磨声腔和曼妙的昆曲之美。
采访白先勇:
可以说我们是在现代与传统上找到一个很好的节点,首先我们演出的是一台正统正派正宗的昆曲,其次我们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所以我们又是二十一世纪的《牡丹亭》。
保护传统艺术文化人人有责
主持人:田教授,您看在继承和传扬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我们怎么尽一己之力呢?
田青:我觉得一己之力这个词好,每个人在谈到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都不要把自己摘出去,好像这是别人的事,应该从自己做起,我们每一个人,这真是匹夫有责,因为我们所谓的传统不是我们某一家,某一个人的,他的单传祖先给他个人传下来的,不是,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共同给我们流传的,给我们传承下来的财产,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来保护它。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两位嘉宾今天给我们带来的昆曲之美,而且听了介绍之后,我觉得我自己对昆曲也有一些感受了,其实大家可能也知道,在北京也有以重取友,他们平时都是在哪看戏听戏的呢,节目最后我们也给大家介绍一下昆曲在北京的演出信息,再次感谢您收看今天的《天下天天谈》,再见。
小片7:昆曲在民间
配音:北京大学在今年上半年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经典昆曲欣赏”,每星期四的晚上七点到九点授课。两岸三地的知名专家学者、昆曲大师和青年演员将一一登台,或讲解、或示范、或表演,对昆曲感兴趣的朋友最好不要错过。
在北京东城区的南新仓文化休闲街,一座明代的皇家粮仓华丽变身为小剧场,每周末,苏州昆剧院的演员都会在这里表演厅堂版《牡丹亭》。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