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北方昆曲剧院昆曲《红楼梦》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上演第68场,“水磨腔”演绎的宝黛故事更添一分凄美韵味。站在侧幕的导演徐春兰看到“大婚”那一场,宝玉掀开盖头发现不是黛玉是宝钗时,心里忍不住“哎呀”了一声,“交响剧脚本里差点把这么重要的情节漏了!”3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徐春兰回到家已是深夜,第一时间拿出昆曲交响剧《红楼梦》的脚本改了起来。
脚本还有两三天就要脱稿,可是徐春兰还是放不下心,不敢给它画上句号。“把两万多字的昆曲剧本,上下两本共五个多小时的演出,压缩精简到五六千字、一个多小时,简直太难了,我总担心做不好。”
昆曲《红楼梦》可以说是近年来昆曲界的“大满贯”冠军,不仅入围国家舞台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获评中国昆曲艺术节优秀剧目奖,还让北京捧回阔别十年的文化部文华大奖。与此同时,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演出68场,票房收获700余万元,是近年来新创剧目中演出场次最多、票房最高的一部;以它为基础拍摄的昆曲艺术片《红楼梦》也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但北昆的“野心”却不止于此,他们还要再推第一部昆曲交响剧《红楼梦》。
“我们要想把非遗昆曲,做大做活,就得跳出‘小圈子’的思维,给它搭建一个更大的舞台。”北昆院长杨凤一“野心”背后,随之而来的也有压力——承担艺术探索上的风险。但她觉得顶着压力也要上,“交响剧《红楼梦》并无意改变昆曲,我们的曲牌唱腔还将忠实呈现昆曲的本来面目,只是音乐部分以交响乐伴奏。希望用这样一个有点儿‘出圈’的行动,让昆曲引起更多关注,吸引更广泛的人群。”
其实,拍摄昆曲艺术片《红楼梦》,也是北昆向越剧艺术片《红楼梦》学习的结果,“用电影这种世界语言来传播昆曲,让它的影响力扩散到更大范围。”
艺术形式拓展了,经营思路也在改变。为拍摄昆曲艺术片《红楼梦》,北昆在资金上与北奥集团这样的国企首次合作。但这只是北昆向圈外寻求资金的第一步。北昆每年的创作经费不过几百万元,要想把昆曲做大、做活,还需要更多社会资金的支持。“我们还将与民营企业合作成立基金会,为剧院里的中坚力量成立工作室,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杨凤一介绍,北昆明年的排演计划中,一些新剧就将与社会资金联合出品。引进社会资金,她还有更深远的意图,“用国家拨款做戏往往会忽略市场的培养,引进社会资金,可以让创作者的责任感更强,让我们学会重视市场,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杨凤一还提到,聘请与昆曲有关的文化、历史专家担任北昆“智囊团”也正在实施中,“让我们的眼光更高,看到的范围更广,才能推出真正的‘大昆曲’。”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