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作为昆曲伴奏音乐的主奏乐器,在与昆曲相生相伴的漫长过程中,其美学品格的形成受到昆曲艺术的深刻影响。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昆曲是昆山腔融合北曲与弋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经过明代魏良辅改良后的昆曲唱腔更加清柔委婉,称为“水磨调”。在唱腔上,所谓调用“水磨”,是指将曲调设计得委婉细腻,像“水磨”的效果那样软绵滑润。
昆曲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在字声、行腔上,注重声音的控制以及咬字发音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在节奏上,节奏速度的徐疾,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曲在器乐编配的织体、横向旋律润饰手法(润腔)上有其独特的讲究由于以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可以说,正是这种细腻委婉的“水磨腔”,塑造了昆剧演唱的美学特色。
昆曲经明代魏良辅等人的革新后,创立了的“水磨调”。与此同时,也确立了笛子为主奏乐器。昆笛演奏在与昆曲演唱的水乳交融中,形成独特的演奏特点,表达了深邃的意韵,这些都使昆曲音乐更加典雅秀美、妩媚迷人。
(1)昆笛是在与昆曲声腔的融合中形成自己的美学品格
“曲笛”是因为伴奏昆曲而得名,在与“水磨腔”珠联璧合中,产生了曲笛的演奏艺术。因此,有必要对昆曲的音乐表演进行研究。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昆曲笛子的演奏与昆曲特有的润腔有着紧密的联系, 昆曲有着丰富的声腔演唱技巧,为了表达不同的情绪变化和角色,有带腔、撮腔、带腔、垫腔、迭腔、擞腔、豁腔、罕腔橄榄腔、顿挫腔等技术,为了与昆曲声腔有更好的融合,也为了表达出剧情曲意,笛子必须使用不同的技巧与声腔配合默契形成整体的艺术风格,发展出了颤、叠、震、打、赠、唤等细腻的手指演奏手法:还需要运用气息的控制来演奏出不同的“腔”,因此形成了平稳悠长、强弱相宜、虚实相间、声若游丝的气息控制技术。
昆笛讲求“笛色”,即又宽又亮的所谓“满口笛”,在伴奏的演奏中嘹亮但不掩盖唱腔,尺寸舒展但不影响剧情,连中有断,断中有连,把曲子中的顿挫转折表现的恰到好处,搭头不多不少;运气不徐不急,声若游丝,把演唱者细腻的Ⅱ昌腔与感情,都清清爽爽的衬托出来。”
昆笛在与昆曲声腔相伴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追求像“水磨”效果那样软绵滑润、讲究动静相间、虚实互换、欲扬先抑、欲进先退、与中国传统的太极理论相吻合的演奏理念,形成了典雅秀美、柔曼婉转的美学品质。
(2)昆笛是中国南派笛乐风格技巧及其美学品格的源泉
传统上,将笛子分成曲笛和梆笛两大类,为昆曲伴奏的称为“曲笛”,这种笛子管身较长、管筒较粗,声音清脆、圆润;为北方梆子戏伴奏的笛子称“梆笛”,其管身较短、管筒较细,声音明亮高亢,曲笛和梆笛虽然在外形和音色上有明显的差别,但这两种笛的分类并不是按形制大小和音色特点,而是根据它们在社会音乐活动中各自的功用和充当的角色来划分以及命名的。于今,人们习惯上将外形和音色与昆笛相仿的笛子都称为曲笛,常见的是第三孔调高为C、D的两种笛子,与梆笛相仿的笛子都称之为“梆笛”。也形成了与分别用曲笛和梆笛演奏相对应的中国笛子两大风格流派——南派和北派。曲笛音乐和演奏技巧代表了当代中国笛子南派的演奏风格和技巧,其音乐受到昆曲的深刻影响,曲笛基本上继承和沿用了昆笛的演奏手法和特点。
现今,虽然随着社会音乐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笛乐艺术自身的迅猛发展,南、北风格的音乐互相吸收,以及外来音乐的融入,在风格和技术运用上的南北差异在逐渐消弭,加之各种大小不一型态笛子的涌现,曲笛和梆笛、南派和北派的传统分类已不能涵盖不断涌现的新笛子种类和新的笛乐风格,笛子分类标;隹的内涵与外延需要重新论证与界定。但优秀丰厚的昆曲艺术宝藏为笛乐以及其他艺术所注入的文化内涵是我们必须去研究和挖掘的。今天,当人们演唱或演奏中国古典风格的音乐时,往往都会把视角投向昆曲,意图从昆曲里去探寻在别的艺术型态中早已绝响了的古韵遗风,可见昆曲为我们研究传统古典音乐艺术提供了多么鲜活的标本和参照物。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典范。它不仅是“百戏之母”,而且是当代中国民族音乐之师,对民族声乐的演唱、对民族器乐的演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乐种都是脱胎于昆曲的伴奏音乐。中国竹笛虽然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与昆曲相伴的过程中,昆曲为这一古老乐器注入了更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格调。丰富的音乐遗产,为当代中国笛乐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规范、程式化的表演是笛子南派技术的源泉;而其深邃内涵、绵软平滑、空灵妙曼的意韵也成了当代笛子演奏的美学追求。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对我们自己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对昆曲表演艺术的研究,将对中国笛子演奏艺术理论的建设起重要的作用。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