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的群舞就不是越剧,直到舞台的天梯缓缓下降,演员取下戏装,这《江南好人》才换上了新概念越剧的“马甲”。等到爵士舞一显身手,百老汇的味道也结结实实勾兑了一把,这茅威涛的越剧,的确到了非常之光怪陆离的地步了,至于茅威涛调了十多次行头,以及第一次演女角等等新奇亮点,也只能算是百般花样中的一色了。当然,她拿手的以及用传统戏曲经典翻新的唱段,依然得以突现。
茅威涛和她的团队其实一直试图把越剧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这件事,整个越剧界,夸张点说是戏剧界,好像也只有她(们)愿意做、能够做。因为只有她有这个人脉、人力资源、社会地位及品牌影响力。要说她做到任何地步,做到与传统越剧如何的不再相像,其实不足为奇的。这样的预感产生于十九年前,在小百花越剧团自己的舞台上,闲暇之中她一时兴起手捧麦克风,在用英文很投入地清唱着美国电影《人鬼情不了》的主题曲。那绝对是“好声音”。我不小心撞见了:哦,原来她的心,有这么野。
1994年她献演的《蓦然再回首》,好比是告别传统越剧的“华丽转身”,之后我并没再看过她的表演,但偶尔也通过报道,知道她渐行渐远。这回看,更觉得她用不断精进的十八般武艺,在多元多极多维地,跟亦敌亦友的越剧,时而闪展腾挪,时而贴身肉搏,如果艺术家也能视其献身的艺术本身为对手的话。
没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她不会这样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当然,也包括她的小姐妹们和编剧、导演、作曲、舞美、化妆、服装、灯光等等艺术精英们,好像这个创作集体旨趣都特别的现代,非常倾向学院派,甚至甘愿把叙事抒情,让位给哲理思辨,从而诉求一种宏大叙事与终极关怀。否则,这一回,她们不会不管不顾地相中贝尔托特·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来加以“本土化”。尽管这70年前的原装德国货,商标很有中国元素,但我直接怀疑,有多少越剧观众,是看过《哈姆雷特》或者《玩偶之家》的?正因为没看过《四川好人》,观众无从通过对比知晓这位好人从四川(其实是德国)走到江南,究竟改变了多少外貌特征与精气神。因此我更怀疑,茅威涛们是在为将来演越剧,或者说告诉将来,曾经有人演过这样的越剧。而不仅仅为了当下的观众——前面已经说了,她心野。所以说绝大多数观众包括我在内,没看懂,是应该的。何况对越剧,我们根本没这般狂火飙突进的心理准备。
百年越剧流变至今,似乎以三种表现形态存在。一种浸透到日常生活中,兴之所至不经意哼出来几句,抑或发烧友在公园越剧角里开唱过瘾自娱娱人,以及当健身散步用的“随身听”。另一种就是每逢年节活跃在乡村戏台上很传统的那种。再就是在高雅的艺术殿堂偶尔露峥嵘,如茅威涛在京、沪、杭的高档剧场献演的这出戏。这样的生态,其实才是合理的,正常的。毕竟,越剧也在从大众艺术,走向分众艺术。只要圈子在,人气在,也只要越剧能不断在时变中沉淀出精品与经典来,越剧就总会有人推崇与迷恋,传承与研究。
在演员们谢幕时,想到当年春风得意红极一时的小百花们,如今依然在为越剧如此这般的呕心沥血——你们真的就是“江南好人”,真的让人感动。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