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其实大家都听过两句昆曲,张国荣的《霸王别姬》中那两句作为戏胆的“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即是昆曲《孽海记·思凡》一折中的念白。近些年来,随着白先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火爆,以及昆曲被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这门古老的艺术又进入当代人眼中。不过,普通人确实对昆曲了解得不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看看昆曲名家兼教育家张卫东的《赏花有时,度曲有道》中怎么论昆曲吧。

张卫东多年来一直表演、研究、普及昆曲,擅长演《烂柯山》《草诏》《写本》《望乡》《虞姬》等剧,著有《喜庆堂会》《张卫东演唱说戏牡丹亭》等图书音像作品。既是演员又是学者,既有师承又有家学。本书收录他昆曲美学研究和表演理论文章,都是观点鲜明,源于自己的表演实践和心灵体会。最重要的观点,即昆曲是古代文人雅集之曲,它会在舞台上演出,但绝不是地方戏。昆曲与儒学是合为一体的,“带有中国古代士人所特有的‘书卷气’,又有专业演艺者的长期打磨,还有国家力量的严格监管。”因此表演昆曲不仅是为了娱乐大众,而更多的是为了宣扬礼教,承传文化。

昆曲因元代扬名于江苏昆山而得名昆山腔,但“昆曲”并不是“昆山一带的地方戏”,而是“由昆山一带的文人清唱南北曲以及散令而发展成为舞台戏曲”。这一点很重要,地方戏是当地艺人根据历史、民间传说故事自行编演,而昆曲的文本则是元杂剧、南宋戏文和明清传奇,这些文本的作家是由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文人创作,多数是在他们的家班堂上首演。清代中叶以来,社会上一直保持着既有营业的剧场昆曲,也有文人之间自己唱着玩的昆曲,这种昆曲的流传虽然会不重舞台身段表演,但更保留了古代读书人的官话声韵。当代人不易接受昆曲,一个普遍的理由是认为“听不懂”,还认为都是南方的方言,其实是个严重的误解。昆曲腔调上分北曲、南曲。北曲字多腔少,遵循《中原音韵》,多数是元朝的北京字音;南曲腔多字少,遵循《洪武正韵》,保留吴地沿袭的河洛正音。因此昆曲只要了解近古的平、上、去、入、尖、团字音是容易听清楚的,而古人自然懂得古代音韵,文言诗词类又是昆曲创作文本的特点,如果没有古文的基础当然听昆曲也是比较困难的。大家不应该觉得听懂昆曲要懂点古代的音韵多么麻烦,而是庆幸昆曲为我们保存了有言传的活生生近古音韵。

既然庆幸昆曲“存古”的功劳,那就更不应肆意地“创新”、糟改昆曲。这也是作者的主要观点。本书中的第一篇就是《正宗昆曲,大厦将倾》,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引起公众关注,文中明确地反对昆曲的通俗化、流行化,批评当代昆剧团的新编戏是:“台上搭台必伴舞,做梦电光喷云雾。中西音乐味别古,不伦不类演出服”;批评这种改革的昆曲反而加快了死亡的速度。这种保守是有道理的,因为儒学的衰微,人们没有改革、创新昆曲的能力,还不如死守传统的好。
事实上,舞台昆曲被京剧、话剧、歌舞等通俗艺术挤压得没有舞台时,恰恰是清末民国以来的读书人承传了昆曲。作者在书中讲述了文学家俞平伯、红学家周汝昌、清史学家朱家溍、语言学家朱德熙、曲家周铨庵……等旧式文化人圈子中的昆曲。他们在昆曲上所花的时间,似乎并不少于本职的学术。如今他们都已作古,幸得作者在幼年时向他们学唱昆曲并记录下来,留下了平淡生活中的一面。

“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作者多次在讲座中提及这句话,即昆曲的“本”是在于古典文学和文化,古典文学修养高了,自然也就懂昆曲了。当年有人请教溥心畬如何提高画画水平,溥心畬说好好读书写诗,古诗文写好了画儿自然也就好了,这都是同一个道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