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戏曲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今年3月2日《文汇报》头版下端,有一篇题为《唱越剧有必要“高学历”?》的报道,引起了我这个越剧老朋友的兴趣,我想在越剧界也必定会得到广泛的关注。这是一篇有意义的报道。

报道中说,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今年将开办一个越剧历史上的第一个本科班,“此举引起诸多争议”。主要的争议是:“擅演才子佳人、风格青春靓丽的越剧,是否有必要跟风追逐‘高学历’?本科四年毕业后的学生,演戏的本事一定能超过舞台上摸爬滚打四年的中专生吗?”“十六七岁的越剧演员,正当他们该在舞台上发光发热崭露头角时,怎么躲到大学的课堂里了?如此一来,演技如何得到锻炼,观众如何能认识他们?”参与争议的人,在报道中只提到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副院长钱惠丽,上海戏曲学院院长郭宇,但我想肯定还会有不少人。因为这是一个越剧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且,不止于越剧,这是戏曲许多剧种的共同问题。

中国戏曲剧种,普遍都需要从十岁左右开始训练,要打下结实的“幼功”基础。尤其是古老的袍带大戏,讲究形式美,武戏多,有“十年大狱”之说。民间小戏历史短,要求较低,但即使像越剧这样都是少女学戏,总也要踢腿下腰,吊嗓子练上几年,而且都是贫苦家庭出身,自然谈不上学文化,什么“高学历”更无从谈起。我们不少剧种都出现过“文盲艺术家”的可悲现象,是我们不堪回首的历史无奈。

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情况当然不能继续下去。国家办戏校、研究班等等,都是为了提高戏曲艺人的文化水平。演员们也都自觉努力,或在戏校学习,或自学进修,普遍达到中专或更高水平,有的更向大专进军。我知道上海淮剧的梁伟平,还有辽宁评剧的冯玉萍,北京昆剧的史红梅等等都已是有毕业证书的大学生了。然而就戏曲整体说,队伍的平均水平在各种文艺样式中仍然处于后列,浅弱的文化队伍如何能完成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办大学本科,培养高学历人才成为提高道路之一,应是有其必要的。当然,开创初办,没有经验,跟越剧传统习惯和现实情况有所抵牾,免不了有个磨合过程,办得好推广扩大,有问题逐步解决,不是难事。

我更要说的是,唱越剧有高学历是好事,但显然不能人人都高学历;而且念了四年本科确实不一定能演好梁山伯或祝英台,正如在舞台摸爬滚打四年也不一定能演好一样。我认为当前更应该呼喊的是:“唱越剧必须有高文化”!不只越剧,任何剧种都必须有高文化。

高文化没有绝对标准,可以从高学历来,更应该从多方面来。从自学中来,从读书中来,从寻亲访友中来,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中来,从观察社会中来,从写作总结中来……看看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袁雪芬这些没有上过小学和大学的前辈是怎样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文化的事迹吧。

还要想到,当年袁雪芬徐玉兰这一群前辈们十六七岁时虽已崭露头角,获得广大观众赞誉,但离现在已经七十年过去,那时剧目水平和表导演水平是适应那时的观众水平的。现在时势早已有了根本变化,看不到这一点就会落后于时代。她们那时所露的头角拿到今天来,怕就不够用了。如果让徐玉兰王文娟十六七岁时演《红楼梦》,能赶得上她们三四十岁时演十几岁的贾宝玉林黛玉吗?我是怀疑的。越剧在戏剧中从来就是走在前面,具有开创精神。我愿越剧在提高整个队伍的文化素质文化教养上,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