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路9号,对于不少昆剧戏迷来说是一个地标性的建筑,这里不仅是上海昆剧团的所在地,也是当年戏迷听戏追角的地方。四年前,因房屋老旧需要翻修,上昆搬离这里,这一别,就是整四年。今年夏天,上昆重回绍兴路9号,而这个历史名团也迎来一位新的掌门人———“刀马旦”谷好好。
作为“昆三班”中的一员,谷好好坦言,自己好似陷入了“中年危机”:“昆四班”和“昆五班”还在慢慢成长,而昆大和昆二的老前辈们也需要昆剧团各方面的照顾。谷好好向本报记者坦言(见图),原本习惯了在舞台上享受掌声,而现在,她要坐在舞台下,除了给予同事和同行掌声之外,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事。
四年后重回绍兴路最艰苦的时期已经过去
绍兴路9号,解放前曾为法国军人俱乐部,建造时甚为考究,外部形态并不张扬,而内部则显露出典型的装饰艺术特征。楼里最具特色的是两边长长的楼梯,透现出典雅明媚的艺术效果。这栋建筑,也是上海挂牌的历史保护建筑。
四年前,上海昆曲团因翻修工程,暂时搬离绍兴路,当时,上昆人都没有想到,这一走就会是四年。谷好好告诉记者,全团搬回来的那天,尤其是“昆三班”的演员们兴奋不已。“这里是我们的根,有太多的回忆可以叙述。”在谷好好的记忆里,当时的排练厅又小又挤,甚至没有一把椅子可以坐下休息,演员们只能蹲在角落里休息。每次排练完,演员们总要穿过一条又脏又腻的弄堂去洗澡,弄堂里满是周边饭店的“排泄物”。
“弄堂尽头有一家浴室,我是练武戏的,每次都是大汗淋漓,所以要洗完澡才算结束一天的排练。”谷好好回忆,每次经过那条弄堂,都要鼓足勇气。包括她在内的演员们都不敢穿拖鞋,因为太脏了,“大家都备了一双鞋,就是为了走过那条短短的路。”
虽然当时条件艰苦,谷好好依然觉得绍兴路9号才是上海昆剧的“心脏”地带。“我经历过90年代,昆剧非常低迷的时候,台上的演员比台下的观众还多。”在绍兴路9号走出低谷的昆剧,目前迎来了更多年轻的观众,而且大多是精英白领。谷好好说,“昆剧的发展不能只交给昆曲人,我们此前用16、17年培养观众,现在也该到收获的时刻了。”
新剧场解燃眉之急不再演一场亏一场
说到这次绍兴路9号翻修后最大的亮点,肯定是二楼剧场的成立。其实,从上昆元老蔡正仁那一代人开始,上昆人就一直梦想拥有一个剧场。上世纪90年代,聪明的当家人曾在排练厅里摆放些椅凳,暂且扮成剧场,但说到底,没有自己的剧场,终究是个遗憾。如今,绍兴路9号主楼2楼有了一个180座的小型剧场。此前,外界曾有传言,改造后的这个剧场只对高端客户开放,类似专属的会员俱乐部。但谷好好对此否认,她表示,这个剧场肯定是以普及为主,高端定制的演出只占一部分,不会是主流,戏迷完全不用担心。
上海昆剧团副团长梁弘钧则向记者透露,“我们计划中的剧场运营,票价亲民,控制在100元以内;演出定期,最初尝试两周演一场,之后再开始周周演。”团长谷好好则道出了这个剧场建立背后的特殊意义。众所周知,沪上剧院目前的场租费可谓节节攀高,一台演出动辄2万,加之舞美布置等花销,一台昆剧演出,成本就要达到10万。谷好好说:“花费十万,才演2到3场,可以说,演一场亏一场。”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剧场了,谷团长颇为实在地表示,不想豪言自己能赚到多少票房,“能够持平是我现在的目标。”
“昆三班”承上启下新老衔接待完成
“对戏曲演员来说,夏天是最容易出功出成绩的时候,每年我们都会内部集训。”谷好好告诉记者,他们请来老艺术家,给大家传授传统经典的折子戏,也在排原创新剧。每天早上,刀马旦团长和大家一起练功,通过集训项目,凝聚队伍,这也是上海昆剧团每年最重要的修内功的项目。
作为历史转型关键时期的上昆团长,谷好好身兼管理和传承的重任。2012年,她主抓的昆曲《景阳钟》在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囊括了15个大奖,剧目和演员双双获得榜首,这是上海昆剧团第三代青年演员首次在全国赛事上载誉而归。对于这台戏,谷好好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通过这台戏,我认为,上昆基本完成了新老的衔接,黎安作为昆三班的一员也终于拿到了那块牌(梅花奖)。”但谷好好有些感慨地说:“我入这一行27年了,昆三的演员们也应该挑起更重的担子了。上有老,下有小,真有点中年危机的味道。”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