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年报》报道,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也与京剧、沪剧、淮剧等其他剧种一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考验——能否吸引年轻观众,是昆曲能否得以传承的关键!很庆幸,经过多年观众群的培养,昆曲在上海终于走出观众老龄化的泥潭,迈向了新的一页,但这不是终点,只是个开始。
可喜现状:昆曲走出观众老龄化
日前,经过4年的修整和搬迁,上海昆剧团(简称“上昆”)绍兴路9号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而上昆更是邀请了“兰韵雅集”会员俱乐部的戏迷们走进剧场,观看排练。记者现场惊喜地发现,来参观的“昆虫”(昆曲粉丝昵称)有二三十人,但没有一个老人,除了个别几个中年人外,其他全是穿着时尚的小年轻,而王朝(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我自小对文学就很感兴趣,初中在父母的指导下,就读了《西厢记》、《牡丹亭》;接触昆曲还是毕业之后,是朋友请我去看的,演的是《牡丹亭·游园》,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让我听得是如痴如醉,也是第一次将脑海中熟悉的说白、唱词跟声音结合了起来。”年轻“昆虫”王朝如此描述他与昆曲结缘的过程。
上昆媒体宣传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兰韵雅集”俱乐部内有七八千会员,而且大都是年轻人,包括记者、教师、公司白领、银行职员、大学生等等,各行各业都有。“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在昆曲公开课、论坛上的听众,以及观看演出的观众,现在70%以上都是年轻人,这是我们十分欣慰的地方。”
未来展望:只有创新才能促繁荣
其实昆曲一直在改变、在创新,也一直努力在舞美、故事等方面更接近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接受采访时说,上昆之前推出新创的《伤逝》、《一片桃花红》,就是想让观众看看创新的昆曲。“这出两新戏创作团体平均年龄也就是30岁左右,导演、舞美、灯光,甚至乐队,都是年轻人。从内容上看,演绎的也是现代的情感,但唱念又都符合昆曲的规范。可以说,这是年轻人的昆曲。”
而据记者了解,为了让昆曲走近年轻人,新编剧目《一片桃花红》中,演员不仅要进行人体彩绘,还使用真刀上台开打。对此,蔡正仁解释说,演出最关键要看演员的功底,看他怎么演绎故事,刀大不大,只能是锦上添花,但这些花哨的东西也是创作者的一个尝试,也是昆曲年轻化道路的一个探索。
说到昆曲的继承、发展,蔡正仁意味深长地表示,总共有三条路,缺一不可。“昆曲历史上拥有的大量传统折子戏,要保留、继承。这是昆曲艺术的精华组成,因此也是最主要的道路;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这些都是昆曲的宝藏。全本演出有困难,我们要进行某种程度的改编,让它继续鲜艳在今天的舞台上;要自己动手,尝试新编历史剧和新编现代剧。”
蔡正仁表示,想排新戏的同时,骨子里要保持昆曲的传统,然后还要有时代感,这非常困难。“但我们已做好了挨骂的准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