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解放后,戏曲一直是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项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戏曲演出的票价一般最高为6角,周信芳演出卖1元,梅兰芳来演出,卖2元,都在普通老百姓能够承受的范围里;现在豪华制作,票价卖到300元或500元。

最近,中宣部等单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办晚会,坚决刹住滥请高价“明星”“大腕”的歪风,提倡节俭办晚会,并严格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严肃查处。这一举措十分正确和及时。

由此我想到了戏曲剧目创作和制作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

第一,某些剧团为了参加这样那样的戏剧节,参加这样那样的评奖活动,往往请大牌导演、舞美、作曲,搞大制作,豪华版。一个戏花费数百万是家常便饭,有的剧目竟花费数千万元之巨。他们把舞台搞得非常豪华,有的把全套红木家具搬上舞台,有的在台上搭建亭台楼阁、花道回廊,有的不用原来舞台的台板,而改用玻璃台板,还有在舞台上放了不少平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反正怎样花钱多,就怎样花,他们大把大把地烧钱,一点儿不心疼,要知道这些钱都是纳税人的钱。他们大把大把花钱,真正花到艺术创作实际需要的究竟有多少?还有多少钱流到什么地方去了?

第二,戏曲表演原是大众文化消费的项目,如果把戏曲搞成奢侈的消费品,首先与戏曲的本质特性不符。历朝历代,最底层的老百姓都是看得起戏的。解放前上海三轮车工人就经常光顾天蟾舞台,所以三轮车工人也能唱麒麟童《追韩信》的唱腔。现在豪华制作,成本大,票价势必水涨船高,有的卖到300元或500元。目下戏曲的观众以中老年为多,特别是退休人员,收入有限,他们难以承受高票价。这样,你花了巨资制作出来的剧目能演几场呢?显然,戏曲创作的奢华化,不利于戏曲演出市场的发展。

第三,中国的戏曲是写意的艺术,具有虚拟性、程式性、象征性的特征,舞台崇尚简洁、空灵,把最大的空间留给演员表演,盖叫天大师说过:“戏曲的布景在演员身上。”那些豪华制作出来的高、重、实的舞台设置,违反了戏曲本身的艺术规律。中国戏曲是红氍毹的艺术,舞台上用地毯是几百年来戏曲表演经验的积淀。可见那种豪华的大制作与戏曲创作和表演的规律有悖。

戏曲搞奢华的大制作、豪华版,有个理念问题。有些人认为,只要钱多,就可以堆出一个好剧目来。我觉得钱多不一定搞得出好剧目。搞好剧目的关键到底在哪里?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好剧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同时要有一个好的演出团队。有了这些基础再来打造剧目。当然经费投入是必需的。国家对戏曲创作增加投入也是必需的。但是,办一切事业都要勤俭节约,该花的要花,该省的要省,钱要用到刀口上,切忌浪费。

另外我们的某些评奖,机制上是否有些弊病,也需反思。我想是否可以加一条“勤俭制作剧目”,作为评奖的一个参考标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