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看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那不是老人家才做的事吗”。殊不知,这样的看法早已过时。11月1、2日,世纪剧院剧院将上演白先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看过此剧,你会发现昆曲早已不再是“老人专属”,而成为白领、学生等年轻群体的新宠。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自2004年开始巡演,已经完完整整演出了十年,共两百多场,场场爆满。不止在国内收到热烈欢迎,就连美国、欧洲人都完全能接受中国的古老艺术。据白先勇回忆在美国伯克利市演出是说:“剧场有两千多位子,大概有五成到六成是非华裔的。有意思的是,有些外国人看着也掉泪。”
那么问题来了,青春版《牡丹亭》为何如此受欢迎?
牡丹亭的成功主要在于两个人物——汤显祖和白先勇。四百年前的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 既经典又通俗、既激情又温和、既浪漫又现实的,又歌颂青春的一个离奇神话爱情故事。《牡丹亭》让人觉得很惊奇、痴迷、陶醉,因为汤显祖写的不是才子佳人的老套,其实他是在写心目中的世界,他在写一个“情”字,而且写得很重,可以超载时空,动人心魄。
如果说汤显祖给青春版《牡丹亭》奠下了成功的基础,而作家白先勇先生则是带领这个戏走向成功的人。
白先勇有很强烈的观众意识。他认为昆曲目前的状态是“三老”,即是演员老、观众老、演的戏也都是老戏码。所以他要做“三新”的工作,即是用新演员,演出耳目一新的剧目,来争取新的观众。他制定了整台戏的规划,虽然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编剧、导演,也不是纯粹的制作人,更不是经纪人。但他能对编剧、组织、选人、筹资、培训、演出、传播及所有的演出相关部门的工作质量一一把关,甚至连演员拜师学艺,他都亲自出马,更别说是「拉下老脸」,四处寻找赞助经费。剧中柳梦梅的扮演者俞玖林的指导老师、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是这样评价白先勇的——“理念正确,决策到位,口号响亮,用人得当。”
古今不变的情感认同
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本取舍上,重点围绕一个“情”字,被称为中国版“人鬼情未了”。主创者白先勇在汤显祖原著上,是整理而不是改编,完全继承原词,经过精心梳理,创作了以“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为核心的青春版《牡丹亭》,完整地继承了汤显祖原著“至情”的精神。杜丽娘为情而痴, 因梦而亡, 复又因情而得以还魂人间;柳梦梅为爱所狂, 因梦而名,寻得梦中人之魂魄并与之人魂幽媾,复又挖坟开墓重生梦中人。这种真挚而又炽热的爱情主题直接触及到了情与理的冲突, 梦想与现实的矛盾, 也映射出不同时代的个体对永恒情感的向往和认同,故而能引起当代人的强烈共鸣。
用青春时尚元素装饰国粹
青春版《牡丹亭》被誉为“古老剧种的青春传承”,具体表现在青春靓丽的演员和迷人的音乐上。青春版《牡丹亭》选出了沈丰英和俞玖林两位昆曲界的后起之秀,青春版《牡丹亭》演员平均年龄20岁左右,不论主演、配角、龙套全部由年轻演员担纲,这主要是因为白先勇希望用年轻演员的演出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热爱古老的昆曲艺术,了解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
据悉,青春版《牡丹亭》另外一大流行催化剂就是将把西方歌剧的音乐创作技法用到了戏曲音乐之中。全剧采用西方歌剧主题音乐形式,丰富了戏曲本身和音乐的表现力,为观众呈现出一席五彩斑斓的视听盛宴。更值得一提的是,《牡丹亭》的唱腔中加入了大量的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也很好地渲染了舞台气氛。
服装舞美更符合新审美风格
谈到服装,白先勇把总的基调定为苏州水乡式的“柔”采用淡黄、粉红、嫩绿等主要色调,服饰材料选用丝绸并辅以手工苏绣,内容限定中国传统的意象,如梅、兰、竹等,从设计、选料、图案乃至裁剪式样,都是逐件服装审核,做出来后,几百套无一重复,既是传统的戏曲服装,又能让今天的观众眼前一亮。
大小道具也非常讲究,舞台上虽仍是一桌二椅,其实桌椅尺寸都有所调整,桌帏椅帔的色彩也全按剧情需要重新设计,也同时配合服装的色调,让台上有种和谐的美感。一条柳枝、一幅画、一面镜子、一块手帕、一把扇子、一条板凳,都是用心制作,绝对称得上是精雕细琢。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春版《牡丹亭》剧中传统的花神执花舞蹈改成用十二个月份不同的花来表现,用戏曲语言来舞蹈动作,让舞台的整个气氛随花神的独具特色表演流动起来。而且,利用“空舞台”的设置,最大限度拓展了载歌载舞的虚拟空间。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