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时光荏苒,我调到中央戏剧学院已逾两载,从开始的不适应,到逐步注意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如今已经完成了从一名京剧一线演员到大学教师的蜕变。两年来,我不但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剧目,还参加了两次学院京剧系的招生工作,带学生参加了国内外的各种艺术比赛,也曾受学院派遣赴法国的两所艺术学院交流学习。正因为有了很多切身的感受,我深感很有必要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写出来,希望引起广大读者对戏曲教学工作的关注,并得到同行们的批评指正。

课堂教学

2012年我刚刚转行做老师,教授的第一个剧目是“杨派”武生名剧《挑华车》。起初,我主要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自己跟学生一样扎上靠一遍一遍地示范,带着他们一起拉戏、练习。这样反复示范、分解动作可以使学生如同刻模子、描红一样比较方便地掌握技术要领,把每一下都学的比较标准,而且学习效率会很高。到后来,学生们已经学会了这出戏,后边再上课都是磨练和精加工的阶段,于是我实施了新的教学方法:

每堂课以一名学生为主,比如:学《挑华车》,那么这名学生就“演”高宠;其余的学生也有分工,他们要分别“赶”不同的角色来与“高宠”配戏,锣鼓经都让学生们自己念,每次都要把整出戏在课堂上演下来,要求身段动作丝毫不能马虎,唱念必须满宫满调、不偷不减,虽是课堂练习但必须同正式演出一样严肃认真。不仅如此,一般的课堂教学只让学生扎上练功靠、穿厚底儿即可,我则更进了一步,要求学生勒上头、戴上盔头,大枪都一律使用金杆儿的(这种枪杆儿夏天滑冬天涩,练习难度大),除了扎的是练功靠之外,尽量模拟、接近实际的舞台演出。

我这样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习演出很少的现实情况下,能在课堂上找到演出的感觉。只学而不演出,学的东西非但不能巩固、提高;相反,学得快忘的也快!本人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那时候学院为学生安排的实习演出比较频繁。在学院实验团的配合下不,我们不光在学校内部剧场演出,还要到吉祥戏院、长安大戏院、天桥剧场、西单剧院、工人俱乐部等北京演出京剧的主要剧场直接面向观众。不单是学生演出,而且老师们还经常带着我们演,我在学生时期就已经多次和王金璐先生等名家同台了,近距离地感受老师们的舞台风采使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样的实践锻炼,当我毕业进入中国京剧院工作的时候,就已经是一名有相当舞台经验的演员,直接可以参加剧院的演出了。现在学校教学面临的现实情况之一就是实践演出机会太少,因为我就是来自剧院的演员,所以知道演出团体最需要能演而且会说戏、排戏一专多能的演员,于是设计了上述的“课堂演出”教学法。

学生们在“课堂演出”互相配戏的过程中,不单学会了这出戏主角的东西,配角也照样拿得起来(行当跨度太大的角色演不了,但也要求会说该角色的戏、掌握台词内容),还学习了锣鼓经、曲牌的演唱,以及不同场次搬道具的摆放,这样的训练对他们今后进剧团工作有很大的好处,到时即便来不了主角,配角也照样儿能拿得起来;同时,学生们学了整出戏主角和配角的表演,将来台上一旦有任何突发状况,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自然强过只学过主演的青年演员。此外,通过这种教学和训练,学生对每出戏的舞台调度都熟稔于胸,学过的戏自己就能说、能排,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对他们今后无论排演新老剧目都大有裨益。

现在我给京剧系的学生们上剧目课,每个班级一周只有两次(两个上午),课时实在太少了,但我每次上课还要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比如我这学期教《林冲夜奔》,每次上课都要让学生们先把上学期学的《挑华车》再复习一遍,就是希望他们能把每一出戏都学扎实,学一出落一出,决不能“狗熊掰棒子”,到毕业的时候只剩下最后学的一出戏。

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们,我还多次特地请96岁高龄的恩师王金璐先生亲临课堂,请怹再为学生们把关、指导我的教学工作。我也希望借此来锻炼学生们的胆量和心理素质,将来无论在多大场合或者权威人士面前表演,都不要怯场并能正常发挥自己平时的水平。这些本科生能在教学课堂上得到王金璐先生的亲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桩幸事。

京剧演员横向体验、借鉴话剧和影视表演的先例不胜枚举,京剧大师周信芳先生就曾登台演出过话剧《雷雨》;我的恩师王金璐先生不但青年时代就尝试过话剧表演,而且上世纪80年代末还曾出演过电视连续剧《武生泰斗》。演过电影故事片的京剧演员就更多了,比如:言慧珠、童芷苓、我的恩师张云溪等等,诸位先生在影片中都有精彩的表演。

我现在执教的中央戏剧学院历来以话剧和影视表演的教学而闻名中外,可以说是全中国这方面最权威的院校。面对如此丰厚、全中国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学院安排京剧专业的学生们学习一些话剧和影视方面的表演,还让他们去参加本院组织的舞台演出,我认为这都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横向学习借鉴,并非把其它艺术形式的表演直接放到京剧表演里;而是要吸收其中的“养分”,如果能把表演意识化到京剧里,演出来的照样还得是京剧。事实上,通过这种横向学习和舞台实践,京剧系学生们的表演意识确实比过去有了一定提高。

此外,这种教学还有一个好处:现在京剧不景气,各院团每年吸纳的青年演员数量并不多,将来会有很多毕业生无法进专业剧团工作。那么这些学生在校期间不但学了京剧,还学习过话剧和影视方面的表演,即便不从事京剧行业,也能在其它艺术门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正所谓艺多不压身啊!

除了教授京剧专业的学生们之外,我还给表演系的学生们上课。表演系的学生们主要是学习影视、话剧表演的,他们都没有京剧方面的基础,教什么、怎么教的确是个问题。我想,上这种课是宣传京剧的一个好机会。我除了给学生们进行简单的身训、把子、体能训练,还给他们上剧目课,让他们了解京剧的表演、创作原理,而是表演手段丰富,而且非常强调内心活动和潜台词的,怎样通过表演将布景带在身上。当他们第一尝试扮戏、排练,感觉又与平时课堂学戏有很大不同,很多学生都由衷地感受到:京剧真是太不简单了,扮上之后别说唱、念、做、打,就是往台上一站都相当不容易。除此以外,我还结合剧目课,把戏里唱词涉及到的历史典故以及中国古人的传统礼仪、价值观和传统审美,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们了解京剧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含量,从而对京剧为何被称为“国剧”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这些学生本身就是学表演的,因此对我讲授的表演方法领悟得比较好,一些学生练功也非常刻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我教的京剧系学生。今年夏天表演系为他们举办了一场教学汇报演出,演出了我教授的《三打祝家庄?探庄》、《三岔口》、《挑华车》和《大闹天宫》(片段),学生们的京剧表演水平完全出乎了大家的意料,赢得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赞扬。通过学习和演出,很多改变了很多学生过去对京剧的看法,认为京剧是一门了不起的民族艺术,对传统艺术有了敬畏之心。现在我给京剧系学生上课,还经常有一些表演系的学生过来旁听,他们真的打心里爱上了京剧。为表演系学生传授京剧的工作,我今后还会继续进行下去,除了提升学生们对京剧艺术的认识之外,对于他们将来从事影视、话剧表演艺术也极有益处,拓宽了他们的表演领域,比如遇到哪部作品要演京剧相关的题材,他们会比一般的演员更加得心应手;假如拍一些京剧“戏中戏”,他们则可以直接扮上就演,完全不需要替身。即便演一些古代或者民国时代的角色,相信他们的表演也会有与众不同的韵味,因为他们通过学习掌握了京剧,表演里融入了京剧的精、气、神。我相信学习京剧艺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建议与设想

做教师两年来,我也发现了一些戏曲教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问题,需要这个领域的同仁们共同关注,努力改进。我大致总结了一下,这里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师资方面

师资是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且中国戏曲历来有重视师承的传统。无论本校教师还是外聘教师都应具有真才实学,不应只看头上光环,而忽视真正的艺术含金量。此外,还应注重教师的人品,作风正派、为人师表,严格杜绝任人唯亲的现象发生。

应该多请老一辈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梅葆玖、王金璐、谭元寿、张春华、杜近芳、马长礼等等)到学校里来做艺术讲座,讲述自己的艺术经历,用他们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激励学生,使学生们树立从事京剧事业的理想与信念。这类讲座学校应组织录像留存资料,供后来的学生们观摩、学习。

2、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

从去年开始,中央戏剧学院对京剧系的学生免收学费,这是国家和学院对传统戏曲的重视与保护,希望传统艺术后继有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应提升到,“为了传承中国的传统艺术而来这里学习深造,做未来传统艺术传承者”的高度,要有吃苦、奉献的精神,否则很难坚持从事这项工作。让学生认识到做这件事的价值,有自豪感和使命感。对教师的要求也应如此。

我认为,目前戏曲教育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剧目后,缺乏舞台实践机会,等于学一出丢一出。此为几所戏曲院校忽视舞台实践的致命通病,所以我们应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作为来自京剧院团一线的演员,深知青年演员舞台实践的重要性,因此我建议有条件的院校为学生们实践演出专门成立小的演出团体,聘请一些专业人员作为班底来配合学生的实践演出,使学生的舞台实践常规化(定期演出),促进学生学戏、练功的积极性,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观众群,对其扩大影响力以及将来就业都大有益处。

3、京剧传统剧目的抢救工作

如今,在世的老一代京剧老艺术家逐渐减少,为了减少“艺随人走”的遗憾,戏曲院校应该有紧迫感,带领学生抓紧抢救、挖掘、整理艺术资料,从而保留一批艺术价值高、频临失传的教学剧目。利用院校的资源优势,把抢救的教学演出剧目,从剧本、音、舞、美全部精致提升打造后,推向社会和国内外演出市场,从而盘活传统京剧宝贵资源,使其获得新生,重新焕发光彩。京剧目前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这批剧目是遗产中的遗产,亟待抢救。此项工作意义重大,不容耽搁。

4、教学工作

京剧专业的教学应以传统戏为基础,注重艺术风格的传承有序,为每个进入京剧系的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并为其量身打造适合自身条件发展的艺术规划,使得他们有明确的艺术目标和努力方向。我在法国的两所艺术学校考察学习时了解到,他们每两年(全部专业)才招收二十几名学生,招生原则就是宁缺毋滥,为每个学生制定教学和发展计划,然后用全校的资源来培养这些学生、因材施教,学生毕业之后都会成为各自领域(编、导、演、舞美)的出色人才。这值得我们参考借鉴。此外,教学剧目要丰富,为学生打下深厚的基础。同时,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其他艺术(话剧、音乐剧、影视表演、导演)课程,广泛学习、全面发展,艺术道路更为宽广,成为新一代的京剧人。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2014年第11期)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