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过《昆曲之路》、《大美昆曲》 的作家杨守松一想起那个场景,还是痛心—
一次“昆曲进校园”活动在一所中学举办;主持人问台下一千多名学生,你们知道莎士比亚吗?台下学生们点头,都说知道。他又接着问,你们知道汤显祖吗?台下面面相觑、寂静无声—不知道。
杨守松就坐在台下,不说话。孩子们知道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却不知道我国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的作者。这是昆曲、乃至中国各戏曲种类在传承中的一个痛处。
可令人欣慰的是,在昆曲的发源地—江苏昆山,这些年来不仅重视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培育民间昆曲氛围,组织昆曲研究,还将昆曲作为特有的城市文化品牌,视之为昆山的灵魂、精神和血脉。
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认为:“文化是引导城市发展的深层力量。”文化是未来的经济,昆山在经济发展各项指标领先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文化的“精、气、神”。
昆曲在昆山,值得看看!
“最有味道”的城市名片:昆曲要“高雅”,也要“普及”
“有戏”的原因,不仅在于“小昆班”的开办和坚持,昆山市委市政府在打响“昆曲”城市名片上也不遗余力。
尤其在对外交流上。比如,今年台湾的元宵灯会,昆山不仅带去了彩灯,还组织了昆曲专场演出,将经典折子戏在灯会上连演三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