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辉煌的历史足以自傲,但近代以来昆曲传承之颓势也毋庸讳言。清末以来,痛感昆曲传承危机的呼声就已渐次响起,20世纪20年代苏州昆剧传习所的成立,更是那个年代的文人雅士与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成果,幸有传习所培养的一代“传”字辈演员,昆曲才有可能在今天保持相当高的表演艺术水平。
对昆曲而言,当下最急迫的任务仍然是表演艺术领域的继承,现在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昆曲的衰落当然是有历史原因的,既然它是雅文化的美学追求的浓缩、代表与象征,雅文化的堕落就必然导致它走向衰落;而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重心下移现象,更让昆曲几乎遭遇灭顶之灾。我们可以感慨这人类文化的尴尬,却必须直面摆在昆曲前路上的这无法变易的事实。但昆曲之幸,也恰恰就因为它是中国雅文化的结晶,从清末到当下,中国的文化人以坚毅的担当,肩负起拯救昆曲的重任,携手并引导艺人保持着对昆曲美学的坚守,才使昆曲的香火一脉永继,直到今天。这种文化人的历史担当,从晚清年间北方和南方热爱昆曲又谙熟声律的曲友们为昆曲传承历尽艰辛,到数年前在昆曲界海内外100多位文人的公开陈情,都对昆曲近现代以来的赓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尽管昆曲作为一个特殊的剧种仍然存在,但是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看,它还有太多需要充实、提升和改进的空间,而这些都有待今人继续努力。我们需要重新厘清“优秀剧目”的内涵,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当代演员拥有高水平地表演经典剧目的能力,才是最具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戏剧传承。同时,只有最大限度地致力于将前辈昆曲名家的表演艺术能力传递给下一代,昆曲才有未来。
(傅谨 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