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形成,在清道咸之交。经咸同光宣,至清末民初臻于成熟,形成极为繁盛的局面。京剧形成以致成熟,自有其必然原因,而清廷推动之力尤不容忽视。
清廷对于京剧之推动,首先来自帝后,而以慈禧太后个人喜好为尤。帝后以下,王公贵胄好之者亦颇不少。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然而,清代王公贵胄喜好戏曲者代不乏人。自康雍乾以次,因皇权日趋集中,清廷于贵胄干政并不鼓励。而声色犬马之娱,则不加禁止。是以诸王府中多有蓄养戏班以自娱者。惟咸丰以前,皮黄尚未登堂入室,一般王公贵胄所好多为昆弋。文宗兄弟行,如恭忠亲王奕訢,据云仅好昆曲,不喜皮黄。这一爱好,甚至成为恭王府传统。《清稗类钞·戏剧类》有“恭王嗜昆剧”条,记恭忠亲王之孙,第二代恭亲王溥伟“喜观昆剧,能自唱,左右亦能和之。每遇小饮微醺,辄歌舞间作”[①]。溥伟袭爵,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其时皮黄已然盛行。溥伟及弟溥儒、溥德等均喜好皮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