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沈丰英、俞玖林压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课程示范演出

3月7日~9日,由苏州昆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带来的折子戏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连演三天。作为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的课程示范演出,一票难求、场场爆满的热闹程度是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第一期成效的最好说明。

不仅有《牡丹亭》

再次站在舞台上唱昆曲的沈丰英、俞玖林,角色却由最为观众熟知的,青春版《牡丹亭》里的柳梦梅和杜丽娘,变成了“河东狮”柳氏和“妻管严”陈季常。

3月9日,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的课程示范演出中,沈丰英、俞玖林压轴出场的《狮吼记·跪池》是当晚的大戏,也是整场演出的高潮。

对于《狮吼记》的故事,许多观众已从电影、小说中了解颇多,但是此次演出通过昆曲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增添了一番新的趣味。

“对于部分接触戏曲较少的观众来说,传统的昆曲作品往往很有距离,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易理解,而《狮吼记·跪池》折子戏则很”亲民”。” 课程示范演出交流嘉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告诉记者,“怕老婆的陈季常一紧张便下跪,跪在池边还与”蛙哥”对话,充满了一种可爱的窝囊气;柳氏虽然声色俱厉,但言之有理,逻辑清晰,尤其是与苏东坡争论的几段,让人忍不住拍手称快。”

整出折子戏节奏有张有弛,唱词与念白衔接得恰到好处,两位主演在舞台上的默契演出,更让此本折子戏收获了许多笑声和掌声。

如今提到昆曲,便不得不提作家白先勇。

2004年,由他主持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大获成功,也让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回到公众视野。而后,褪去青春版《牡丹亭》光彩的昆曲将何去何从,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青春版《牡丹亭》开始,白先勇就一直致力于传承昆曲文化,让昆曲在现代的中国”活”起来。”陈均告诉记者,“”活起来”是指把现代生活融入到昆曲的唱词与对白中,拉近昆曲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不再有距离感。”

陈均介绍说,此次课程示范演出中许多折子戏都是在北京的首演。“让昆曲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在这几出较新的折子戏中也多有表现。比如将”老公”等词汇自然地穿插到念白之中,以及让演员大胆地唱出”夫妻应当相敬如宾,丈夫未循夫纲,妻子就有权力惩罚他”这样的观点。”

“精雕细琢的唱词、念白,生动传神的肢体表达都是经典昆曲最基本的支撑,同时也是昆曲最大的魅力所在。”陈均表示,“然而注入了”新鲜血液”的昆曲自然更加活泼有趣,更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

不可能一帆风顺

为了让更多年轻一代感受昆曲的魅力,2013年6月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成立,这是中国大陆高校成立的第二所专门的昆曲学术研究机构。同时,数字昆曲与北大图书馆共同建设的数字昆曲网站,不久也会正式上线发布。

作为一个专门的昆曲推广网站,数字昆曲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现有素材和北大图书馆资源为基础,汇聚国内外同仁的宝贵资源,将重要资料数字化,并重昆曲研究的实用性和国际化,与无法亲临现场的全球昆曲爱好者分享课程实况,一睹昆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承风采,共享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的数字资源,让有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人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料来感受昆曲之美。

看到了昆曲传承的成绩也要意识到不足。

“虽然昆曲传承工作也有段时日,然而如今仍然时常要面临是否需要昆曲,或昆曲传承的意义何在等疑问。”陈均说,“另外,在青年昆曲人才的培养上也面临着一些”数源稀少”的问题。”

目前,专业的昆曲演员还未能普及,绝大多数昆曲爱好者,都以曲唱为主,有兴趣和能力在舞台上彩串表演的并不多。

此外,在剧目的策划和创作上,也要面临擅长舞台表演的人才有限的障碍。“在昆曲的演出节目策划上,选择合适的剧目非常关键。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昆曲的人来说,只能选择《牡丹亭》《玉簪记》等经典剧目。观众对新的昆曲剧目接受还有一定难度。”陈均说。

不止是“礼失而求诸野”

目前,“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新五年”早已开启。此次课程示范演出除了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中的五折外,还有一些新传承的折子:《跃鲤记·芦林》《浣纱记·寄子》《义侠记·挑帘裁衣》《狮吼记·跪池》《太白醉写》以及现在昆曲舞台不常演的折子《白罗衫·井遇》《八义记·闹朝扑犬》《疗妒羹·浇墓》等。

因为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受益的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如今传承折子戏也成了他们每年的必修任务。

在白先勇和众多昆曲爱好者的努力之下,昆曲这种结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各种艺术于一身,与中国文化抽象、写意、抒情、诗化的基本美学十分契合的古典艺术,也能在现代生活散发它的魅力。
“从小的方面来说,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昆曲既可成为日常生活的某种寄托,也可成为”美的瞬间”,也能发挥”兴观群怨”的功能。”陈均说,“从大的方面来说,昆曲不仅展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好的一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中华文化的”遗传密码”。在”礼失”之今日社会,除了”求诸野”,也要求之于昆曲等久衰而未绝的传统文化之形式,如此或许能接上中华文化的气脉,而再造中华文化之新形象。”

“而若要论其最重要的作用应是”回向”。”陈均总结说,“也就是我们在现代生活中,通过昆曲这一形式(亦可以是其他传统文化形式),不断地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个原点,而因之使其加入我们的生活,丰富并重塑我们的生活面貌。”《中国科学报》 (2014-03-14 第20版 雅趣)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