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张军昆曲艺术中心成立五年多来首部原创大戏《春江花月夜》在黄浦江的游轮上举行了开票仪式。张军说从在青编班上签下这个本子以来,这部戏已经准备了二三年,现在终于像烘焙咖啡一样,火候到了。对于这部戏,张军几乎全情投入,为了寻找合作伙伴就做了十多场沙龙来推介这个项目,从现在到4月底还安排了十多场演讲。这种“拼命”的程度是一般戏曲院团难以匹敌的。问张军后不后悔离开有雄厚实力的上海昆剧团出来“单打独斗”,他说:“我一点也不后悔,也容不得我后悔,当初没有谁拿刀架着你走这条路。”
打磨 磨砺
自打2010年的园林版《牡丹亭》之后,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就只有一台“水磨新调”的音乐会引人关注。漫长的五年,张军似乎很耐得住性子。他很坦率地表示,实在是很多事情没有能力做。“出来了才知道,”老张”只有三顶帽子五件衣服,我自己做的,别的什么也没有,人也没有、乐队也没有,整个团里,我光杆司令一个。”张军说,这个5年就是在“拉扯”自己的团队,现在12人的团队已经日渐成熟,而园林版《牡丹亭》也成为一个成熟的演出项目。不过张军依然记得当时创业时的艰难,每周六都有演出,每次都要想很多办法,担心观众会不会来,肯不肯买票,担心天太热,担心蚊子多……“削尖脑袋动脑筋”,“我们中心有一个态度是很清晰的,观众不来买票子,就只能关门歇业,白白了您哪。所以每个岗位的人,每一个同事都是如履薄冰的。”这是在原来国有院团所没有体会。张军说,岳美缇老师来看演出时看到自己穿着厚底靴在石头上跑来跑去,就说自己以前在团里时一条彩裤没有熨挺括就要去后台找相关的工作人员,现在再也不会有这种情况了。“这种苦是很大的一种财富,让你学会珍惜很多东西。”
一部园林版《牡丹亭》演了五年,张军说很少有一部昆曲能这样连续不断地演,而其中的好处是大家可以不断试对试错,一直磨了5年。“一个朋友年年来看,到了第四年说,你们这个戏越来越好了。”五年来园林版《牡丹亭》演了170余场,张军认为“一个戏活着就得让它活在观众当中,另一个就是要多演才知道怎么才能把戏改好啊,你演二三场结束了,永远不知道这个戏怎么改才最好。”《春江花月夜》6月份才首演,但张军说自己已经和国家大剧院、保利各个院线都联系过了,希望这个戏五年里能演个200场,“我深深知道,一个戏要活下来、活得好,一定要不断演,要常见观众,不管是被他们批评也好,喜欢也好。”
磨戏的同时,张军似乎也在“磨人”。原来一向曝光率很高的张军在自立门户后曝光渐渐变得少了,“这几年很少参加外面的事,虽然机会很多,但我觉得昆曲演员的生活要简单点,很多事情都不参加了,我想要安静。”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园林版《牡丹亭》去了纽约、巴黎上演,张军说外面看得越来越多,越觉得昆曲是需要时间来研究的。张军说现在自己每天最主要的事就是看书和进练功房,特别是新戏临近开排,更是连去办公室的时间也减到最少了,而是花了大量时间做新戏的案头工作。张军说《春江花月夜》唱词中用了很多典故,光是查这些典故,了解唐代的历史就花了自己不少时间。另外,虽然已经从业三十多年,虽然如今自立门户不再受人管辖,张军说自己依然每天都或多或少会练点功,每周还要上几次声乐课。
守旧 创新
张军这次推出的新剧《春江花月夜》是青年剧作家罗周的作品,讲述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辛夷的一段传奇恋情。说起这个剧本张军就刹不住车,他说这个故事里张若虚和辛夷之间有三场戏,第一场是桥头一瞥,第二场是十年后人鬼相见,第三场则五十年后还阳的张若虚在桥头再见已经66岁的辛夷,而此时张若虚依然只有27岁。张军说,这个故事跨越人鬼仙三界,与昆曲的气质非常匹配,故事很有明代传奇的意韵。“我觉得昆曲最伟大的地方在于超越,每个剧种有每个剧种自己的特色,越剧的人生观,京剧是世界观,昆剧是宇宙观。”张军说,把昆曲的特色做到极致,是一件很辛苦很值得的事。“每个剧种都有自己局限,而局限恰恰是自己的特点,看你怎么跨越这个局限变成自己的特点,这是很有做头的,有时死也死在这个地方。一个剧团、一个剧种做多元的尝试是可以的,是要丰富多彩。可是越往深里越觉得自己做得好的事情就是一种。”“从表面上看我应该是个喜欢创新、喜欢折腾的人。其实创新是从传统研究里面得出的一点小小的火花,简单为创新而创新是没有意思的。”
新编戏唱腔乏善可陈往往是通病,说起这个戏的唱腔,张军很有信心。这次张军请到年轻一辈的作曲家孙建安担任唱腔设计,“我跟他说,哥哥,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我希望拿到唱腔会觉得是似曾相识的老曲子,非常平淡但里面启承转合非常汹涌。”张军说自己也想突破,“我的这种突破,不是很机械的。”《春江花月夜》唱腔之外的音乐作曲和配器张军请来了与他合作“水磨新调”的音乐人彭程,“我想在这个戏上突破的是音乐部分,希望他给我们更多音乐的可能性。”张军说自己是不知足的,他直言对现在新编昆曲作品的唱腔不满,希望通过《春江花月夜》把昆曲音乐的古朴和可听性挖掘出来,“大家是来听昆曲,首先要唱得好听。”不过张军也表示不会把《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做成“水磨新调”那样时尚,但具体到底会是什么样,张军说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考究 坚持
昨晚的开票仪式上张军现场演唱了一段《懒画眉》,虽然在船上,但音响效果却相当出色。张军说音响设备是从中午就开始准备调试了。虽然作为一个民营的昆曲院团实力难以与国有院团匹敌,但张军在有些方面却是考究到固执。他说自己去外面做演唱、做沙龙,都会自带多媒体影像设备,自带高档的音响设备,做个讲座,试音也要试上一个小时,为的是力求完美。“现在人审美取向太多了,他晚饭吃好肯坐下来听你说、听你演唱就一定要很珍惜,一定要准备好。曾经有一个单位说,做个讲座不要这么复杂,有声音就好了,但活动结束他们就知道这很重要了。”做个讲座如此考究,演戏自然更加考究。张军昆曲艺术中心成立五年多,传统戏很少演,他说不是不想演,而是没有能力去做,因为自己不知足,不肯马马虎虎就见观众。“我觉得应该有几个、十几个演员一起磨,不是上台就演了。”张军说传统是昆曲生存的基础,但传统要珍惜和观众见面的机会,不能随随便便拿出去就演。接下来张军说也会考虑找一个相对固定的团队“跟我一起慢慢磨传统”。
昨天上午采访了张军听他讲了一遍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读,晚上开票仪式上又听他再讲了一遍,虽然两遍的内容大致相同,但侧重各有不同,对于这样一遍遍地向别人讲解昆曲张军似乎是乐此不疲。从1998年开始,张军做普及昆曲的讲座已经16年了,他说到满15年的时候做过一个统计已经讲了300多场,观众约15万人次,“我还是蛮自豪的。”张军说,做这些事自己觉得很开心,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坚持下去,不断和自己的观众见面,自然会找到自己的路。”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