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相比其他剧种,昆曲的首要任务是传承,但这种传承必须是“活态”传承。在上海戏曲院团中,上海昆剧团是第一家推出“学馆制”的,并获得了百场昆曲进校园、进社区普及演出等学演配套的扶持政策。团长谷好好心里有个谱,要让近70位青年昆曲学子3年内系统地学习100出折子戏和6台经典大戏。做到了这些,才有底气说上海昆剧事业具备了新人辈出、宗脉延传的条件了。
家门口学到拿手好戏
为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上昆学馆制试点应运而生,用“昨天台柱”带教出“明天台柱”。上海有一批昆剧的“昨天台柱”,他们基本都在74岁左右,有丰富的表演教学经验,手中也握有一批经典剧目亟待抢救挖掘。目前,全国7个昆曲院团的传承主要都依靠这批老艺术家,他们每年都要辛苦地跑去各地教学。“现在上海做了这样一件事情,把这些老艺术家留在上海传戏,同时我们也面向全国,力邀外地名家携带自己的名剧到上海来传承。上海的青年昆曲学子,也终于可以在自己家门口学到每个老艺术家的最拿手剧目。更重要的是,传承也留下了宝贵资料,教学过程以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清楚地记录每一个步伐、身段。”
学馆制将打造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对每一出戏的教学时间、地点、过程、质量等都有严格的考核。在学习剧目上,根据时代的特点、老艺术家的代表性,结合市场的需求和院团发展的需要,来核定这些剧目,经过几方磨合才确定下来。这些作品也通过学馆教学保留下来,对于院团来说也是一笔宝贵财富。
学演配套感觉很充实
除了学到戏,还要有演出。上昆今年有配套的200场进校园、进社区演出。
学馆制的教学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不仅如此,配套200场公益演出也会有相应补贴。“政府虽然对昆曲传承发展给予资金支持,但不是一味给钱来提升收入,通过这种项目制方式刺激了我们艺术的提高,增加了演出,保障了收入,还可以普及推广。”谷好好认为,学演配套的方式解决了昆曲学和演的双重问题,相当于给每个演员吃下“定心丸”,剩下的就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了。
今年5月18日,上海昆剧团学馆已经开馆,今年要进行的教学剧目已经商定,相关教学活动陆续开启。谷好好的计划是到明年能够有1至2台戏作为学馆的毕业考试,接受社会各界的检验。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