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任何事物不断发展以臻永恒存在的不竭源泉。创新精神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昆曲也概莫能外,这是由昆曲的特性和时间的推移、时代的更迭所决定的。能够新新不已、与时偕行的艺术,便呈现无限的生机;自身没有更新机制而又刻舟求剑的艺术,便会渐被淘汰。许多艺术形式的消亡已经证明这个道理。
昆曲的创新由两方面决定。一是格律。文本语言的不同以及语音的变化,都会导致以文字的四声为基础的格律必然要出新。二是立意。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许多古代剧作的思想已经部分或者完全不适合今天观众的审美。人的思想观念已经随着时代而变化,以此为基础的作品立意必然要创新。这两方面的创新始终与昆曲的发展相伴随。不仅魏良辅始创昆曲是创新的结果,而且之后的每一部成功剧目都是在不断创新之中进行的,每一部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有创新的存在。
历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中的沈璟,他创制了严格的规范,但也突破着或者说在创新性地运用自己制定的规范,而且也对剧作立意进行着创新。创新,是不可避免的存在,是昆曲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是昆曲的特性与时代的发展所赋予每一时代剧作家的权利与使命。
昆曲文辞是格律性诗、词、曲等古典文学形式,其基本特点就是格律的严谨性。文辞的四声形成昆曲唱腔,即“依字行腔”;对字义的阐释形成昆曲身段,即“依字起舞”。这种格律性的文辞便形成了昆曲音乐与身段表演的典雅、中和的独特品质。昆曲的宫调、曲牌运用以及曲牌的句数、字数、句式、韵位、用韵诸元素都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昆曲的美,或者说昆曲本身的魅力,根本就在于此。也正因如此,“合律依腔”,便是对昆曲剧作家的基本要求。
因此,今人创作昆曲,其创新就必须要认真分析:格律中哪些元素是固定不能改变的,哪些元素是灵活可变的;哪些是必须继承的,哪些是必须创新的。这样在充分掌握昆曲基本规律前提下的创新,方不至于走错了方向。这种尊古而不泥古的“规律内的创新”,既保证了昆曲格律的稳定性,保证了昆曲“雅部正音”的独特品性,也保证了与时代的契合。
相反,如果抛弃了昆曲的格律,游离于昆曲规律之外,对昆曲本体大加“创新”,则完全背离了昆曲本质,破坏了昆曲本身的艺术魅力,甚至成了创立新的艺术形式。有许多艺术形式就是从对昆曲的创新产生的:譬如把曲牌体改为上下句,则为京剧等板腔体剧种的文词特征;把曲牌体的古典诗词曲化为白话,则形成越剧等剧种的风格;甚至只保留音乐不保留唱词,则成了明代就形成的江南丝竹;只要身段不要唱腔,则为中国古典舞蹈的艺术形态……
韵,是昆曲规律内一个重要的元素。王骥德在《曲律》中曾说:“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无论《中原音韵》还是《洪武正韵》,都已经不适应600年后的今天。今天的昆曲编剧,应当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昆曲的用韵在历史上一直随着语音的变化而创新着。第一阶段:昆曲在早期用韵南北有异,所谓“北宗《中原》,南遵《洪武》”。第二阶段: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提出“凡唱,最忌乡音”,倡导昆曲应以中州韵作为标准语音。之后沈璟也提出曲韵当遵《中原》。因此元代周德清所作的《中原音韵》便代替了存在“中间音路未清”缺陷的《洪武正韵》。第三阶段:由于《中原音韵》以北方语音为基础,没有入声字,所以有的昆曲南曲作家不依《中原音韵》用韵,转而依沈约的诗韵用韵。但是,沈约之韵是为作诗而设,若用来作曲,则“不但歌者棘喉,听者亦自逆耳”。面对这种状况,沈宠绥认为,若“一遵《中原》”,会混淆南北曲的特色;若以南方语音为准,则限制昆山腔的流行,于是他提出了“韵脚遵《中原》,字面遵《洪武》”的主张,这样,既保证了韵的统一,又保留了南曲的入声字。
第四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进入21世纪的今天,普通话成为当今的通行语。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诗歌界已经制定出《中华新韵》(或曰“今韵”),来代替以宋音为基础的诗韵《平水韵》,以倡导作诗的人使用。由于《中华新韵》只分平仄,不辨入声,这样不仅没有了阴平、阳平之分,也没有上声和去声之别,更没有入声字。所以,《中华新韵》又道“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这样,在当今的曲韵尚未立起来的情况下,昆曲用韵可以在韵的分部上,遵循《中华新韵》;在四声上,将新韵的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南曲加上入声。韵脚上宽泛,便于创作;四声上严格,便于唱腔之美。这样形成“韵部遵《新韵》(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遵《洪武》”的“古今并用”的原则。如此,既适应了当代的语音,又适宜演唱,且仍保留南曲的入声字,也真正避免了不适应时代的“讹音”。
因此,走入当代的昆曲,在昆剧创作上的“创新”可以包括3个方面。一是为了适应文辞的需要,而对曲牌中的句数、字数、句段、韵位等个别元素进行调适性使用。这种调适性使用保证了虽有元素的变动,而不伤害曲牌的特性和稳定性。二是为了更好地为剧情及人物服务,打破套曲的壁垒,根据每支曲牌的个性而灵活使用。这种使用活而有章,不至于杂乱。三是用韵上,采取“古今并用”的原则,即“韵部遵《新韵》,入声遵《洪武》”。前两者,只是对于昆曲规律内元素的调适性使用,自古皆如此。第三点,才是真正的创新。
一部昆曲发展史,就是创新与继承经常分化甚至发生争执的历史,但每一次的争执,都会使昆曲不仅完成创新,而且保证在昆曲规律之内。“依循规律的创新”,永远是昆曲发展的根本途径。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