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皮影戏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中国各类影戏的鼻祖。2006年2月,华阴老腔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腔皮影戏源于华阴市(1990年前为华阴县),流行于渭南市各区、县及山西运城市、河南三门峡市相邻的黄河金三角地区。
老腔是皮影戏最早的唱腔,因为她在华阴、华县一带形成时间较早,与随后形成的碗碗腔(时腔)相比,显得古朴粗犷,故称老腔。关于老腔的得名,另外还有其他的说法。
老腔的特点:一是唱腔豪放激昂,铿锵有力,具有阳刚雄浑的韵致;二是演出中时常出现呐喊助威,帮唱(拉坡)的唱法,因此,被称为“满台吼”;三是在双方对打及紧要时刻,用惊堂木击板伴奏,以增强气氛。当地人们形象地说:“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 皮影戏一般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和时间,大都是在传统节日期间或集市庙会、农家的红白喜事时应邀演出。老腔皮影戏的剧目以古代军事题材和神话传说居多,据说有二百多个,其中以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唐宋时期的剧目占的比例较大,常演的剧目有《临潼斗宝》、《神亭岭》、《借赵云》、《三战吕布》、《三气周瑜》、《取四郡》、《五路伐蜀》、《征南》、《征北》、《征东》、《征西》等。另外还有反映民间生活趣事和纯武打的剧目。 老腔角色分配:
前声:除主唱外,还要演奏月琴、板鼓、堂鼓、手锣、引锣等;
签手:也叫“捉签子”、“栏门的”,主要操作皮影,开演前打开场时还要负责小铰子;
上档:除演奏板胡外,还要负责大铰子、长号等;
后槽:负责梆子,铜碗,马锣,钩锣等;
下档:即副签手,根据剧情的需要,整理皮影、敲击惊木等。